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读阅读的角度出发,按照从诗歌外在形式的认识到诗歌整体感受的把握到诗情体会的阅读过程,对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进行审美把握,从中发现现代派诗的自由多变、诗情的朦胧等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解现代诗派对诗美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2.
“西南硕儒”莫友芝作为晚清宋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歌创作既与宋诗派的写作主张互相应和,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他重视诗情,有感而发,形成了莫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虽说表现形式不同,但两的艺术精神是一致的,从汉唐到明清,中国人一直追寻与自然相亲的生活,诗有画意,画有诗情,两天然合璧,形成了东方化的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4.
诗歌语言有很强的模糊性,具有含蓄蕴藉、旨在言外的艺术魅力,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表达复杂、微妙、丰富的思想感情。其审美价值体现在拓展诗意,凸现诗情;含蓄委婉、余味无穷;朦胧意境、淡化时空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社会的底层民众亟须人性关怀的情势下,青年诗人卢卫平以可贵的"向下"写作姿态,深情歌吟弱势群体的痛苦与希冀.他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寻觅诗情,并把诗情升华为进入历史时空的具象化哲理.浸润其间的生命意识和故土情结,使其诗作具有了普遍而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流淌于土家族诗人冉庄四十余年行吟之中的诗情诗意,依然是那执着追求而又一以纲之的爱与美。尤其是抒写长江三峡与少数民族的诗歌,犹如柔婉而雄浑和弦,响亮地弹奏出爱与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歌中的哲理诗,主要表现作生活中有所感悟,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曲折委婉地揭示出某些生活的哲理;哲理诗一般多以五绝、七绝出之,篇幅比较短小;此类诗是哲理与诗情的有机统一,含蓄隽永,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8.
诗歌能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心灵,能将丰富的联想注入心灵,能用优美的想象启迪心灵,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完善。激发诗情。如何引导初中生学好诗歌,撩拨起学生的诗情,拨响学生读诗、品诗的心弦呢?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英语儿童诗语言清淡却意象突出,音律所占诗意比重高,其“可诵性”使它的欣赏呈“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在有原文可鉴的同时,着力点燃译作的“意象之灯”,寻求原作的诗美诗情在译作的美感氛围内落脚,应是译者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有别于传统诗歌的新诗。它的语言、意象和诗情与传统的诗歌比较,都显得有些另类。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中,"做活诗人,做活时空,做活诗声,做活诗情,做活诗脉,做活诗言"就会做活诗歌教学。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诗情画意,"情"就是诗情,"景"就是画意.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对诗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吕睿 《现代语文》2007,(10):35-36
学术界目前对沈从文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小说和散文这两个领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过他的诗论。事实上,沈从文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过诗歌创作,但他在部分通信和杂文中却显现出丰富的诗学观念:坚持诗的艺术性,以诗情的“真”、诗人的“善”和诗体的“美”为标准评诗。  相似文献   

13.
杨燕莉 《文教资料》2013,(31):15-16
诗歌文本解读的机械化、空泛化,严重影响了课堂诗歌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文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寻诗歌q-的诗情,并在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情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力求达成诗歌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诗歌教学实录。 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  相似文献   

15.
【备考指要】诗歌这种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旨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领悟诗意时要注意从下面三点入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诗潮曾一度致力于诗情智性化的审美探索,这是30年代诗潮的一个主流趋向,它因深刻地开拓了“五四”时期的说理诗和警句诗而被金克木命名为“新智慧诗”,其特点是:不使人动情而使人深思,极力避免感情的渲泄而追求智慧的凝练。情智合一。卞之琳先生是中国新诗坛20  相似文献   

17.
孙昌武先生的《禅思与诗情》于宏观处从各个层面去勾勒描画,于微观处从多种点、面上去分析诗论,以对历史清晰明切的把握为基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谓体大思深。主要从禅与文学的遇会、禅与诗的交融和禅与诗的天然枢纽——"妙悟"三个方面分析《禅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18.
郭小川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主动精神,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时代的激流,注目于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斗争,并从斗争中汲取诗情,去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美和时代精神美。他的诗作既是赞歌又是战歌,具有新兴无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的思想。他的诗作力求达到形神兼各、情理统一,这是他追求美的思想深刻性。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情,他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创造一种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本人战士气质的非常强烈的诗歌形式──-新辞赋体。  相似文献   

19.
诗教与诗意     
“诗言志”“诗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于读者,追求的则是在阅读时,能品味、捕捉到诗情。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呼唤诗歌教学要教出诗意,这有助于学生高尚志趣与美好情操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让诗歌教学更具诗意,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诗情,已经成为新课改后古诗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但是,有的课堂仍囿于诗句意思的理解,缺少对诗歌特有意境的挖掘。在关注生平、探究作者内心情感时忽略了诗歌特有的情趣.显得诗味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