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之时,苏联根据《雅尔塔条约》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协助中国收复东北沦陷区并在当地驻扎近一年方完全撤军。在这期间,一方面苏军在东北地区大肆劫掠日伪政权遗留下来的工矿产业,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同时滥发红军票,在当地套购民用物资,对当地的经济稳定及恢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中苏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以达到控制东北经济命脉的企图,并以此作为苏联撤军的筹码。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硬回击和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最终妥协并从东北撤军。面对日伪投降和苏军撤退所遗留下来的东北经济状况,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接收计划,杂乱无序的接收使东北丰富的经济资源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接收同其它地区的接收一样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美苏争霸     
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4.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代是美苏关系的缓和时期.但在美苏缓和的背后,以美国国会为代表的强硬势力对苏联展开人权攻势,将美苏经贸、安全等议题与苏联国内人权状况的改变相联系.为此,美苏先后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展开较量.美苏双边层面的博弈和较量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国会的意志.但美国试图通过双边层面来达到目的失败后,在欧安会的多边层面将西方的人权规范通过《赫尔辛基宣言》强加给苏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欧安会的人权议题方面掌握了话语霸权,而苏联国内的异议人士把《赫尔辛基宣言》作为他们开展人权活动的依据,他们要求苏联政府遵守宣言,按照西方的标准改变苏联国内的人权状况,并寻求美国的支持.在欧安会多边机制和苏联内部反对势力的作用下,苏联在人权问题上步步退让,直至最后解体.  相似文献   

9.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10.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者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在东亚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1.
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它的爆发主要是在美苏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各种矛盾的集合和演化的结果。美苏大国插手朝鲜事务 ,朝鲜南北冲突扩大化 ,并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和民族利益 ,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但冷战后国会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折的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国会与政府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表面上给人留下府会对立、分裂的印象,实际上却有利于美国外交利益的更好实现,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趋势总的来讲是乐观其成的,这种政策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美国看来,欧洲的一体化契合了美国对欧政策的终极目标,即一个联合的欧洲有助于促进和稳固欧洲的民主与稳定。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欧盟的扩大主要仍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然而,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现实,决定了欧盟的扩大与美国的利益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它同样也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只是少数高校的自发行为,采用了一些零星的项目。到70年代,项目制逐渐确立起来,高校对教学空前重视,并得到外部基金会的资助。进入80年代,教学促进中心大量出现,这些中心拥有稳定的经费支持。90年代,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普遍设立,兼职教师和终身教职教师的发展问题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内对大学教师重评价、轻发展的倾向很严重。一方面,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考核,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个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96年6月,以埃尔巴甘为首的伊斯兰政党在土耳其上台执政,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关于土耳其存在伊斯兰威胁的声音不仅来自西欧和美国,也来自中东和土耳其,但繁荣党执政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耳其的传统外交路线,而是与美国保持了一种正常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美国对土耳其军方迫使繁荣党下台一事基本上是赞同的。就土耳其的情况而言,所谓“伊斯兰威胁”可以说是一种神话而不是现实。  相似文献   

17.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建立了一套有效机制。从就业服务理念、就业服务过程、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指导队伍、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六方面分析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特点,以期对我国高校借鉴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宝贵经验,解决当前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流失率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严格的淘汰制度。但流失和淘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的博士生淘汰率要远低于其流失率。淘汰制度仅是导致高流失率的一个因素,经济资助、制度与文化、个体因素等都是导致高流失率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博士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社会对博士教育质量产生了广泛质疑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和完善博士生教育的淘汰机制和退出机制,形成崇尚竞争、注重质量的博士生教育文化,以达到提升博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建设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关国累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美国梦”激发主导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个人主义”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共识;多元主体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培育;多种方式保障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和践行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期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