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学为中心"就是强调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从学教关系看,"教是为了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从师生关系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在流行先学后教、学主教从的观点都是"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先学后教表明了学与教的一种时序关系。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的本能,教是在后天发生的,教要在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学主教从表明了学与教的地位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学既是  相似文献   

2.
成功的教学既不是倾囊相授、事事包办式的"多教",更不是引导无力、全线退出式的"不教"。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和对课堂的高效管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综合选择教学策略,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时调适,才能通过教师"少教"促进学生"多学",从而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陈永安 《考试周刊》2013,(46):152-153
"导展练测"课堂模式是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互助为主导,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4.
刘晓菊 《快乐阅读》2011,(18):138-138
先学后教,主体参与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这种教学理念,意味着教师从"满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学生自学和学生参与转变,是激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张博娜 《考试周刊》2014,(28):104-104
<正>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英语作为"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它的作用更突出。英语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英语,而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点,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的中心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一、精心设计主体活动英语教学主要通过交际完成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交际实践是通过活动表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强调learning-centered,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即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反过来,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相连,要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教学凸现的热门话题。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就根本不可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  相似文献   

8.
"研学后教"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理念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运用"研学后教"这一教学理念,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要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教"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展课前、课堂的"研学"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后教"活动。  相似文献   

9.
"学教做合一"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不同于"教学做合一",它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学是教的出发点,一切教学围绕学生的自我学习来进行;做是学的归宿,也是教的归宿,教是架起学和做的桥梁,通过教使学生能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创造。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深入贯彻"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广大教师普遍熟知的课改理念。然而,具体到实践层面,在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却始终存在各种偏差。事实上,并非教师简单地"放手",极端地"退后",学生便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学生的"未成年状态",决定了其数学学习的主体活动必定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新课标语)。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学"成为主体,教师的"教"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把握"学"与"教"的比重,让"教"适度,让  相似文献   

11.
正在英语教学行为过程中,教、学、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不再是教师的行为,学也不再是学生的行为,教和学都要为学生的做而考虑,而学生的做也要服务于教与学,最终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一、让"做"服务于教1.做中导入新课。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进入对课堂知识学习。比如在中考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备课要保障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此期望将传统的"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这里的"学为中心",是指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生生合作、交流探讨,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从以"教为中心",研究怎样教,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教什么、怎么教方面通过中介的桥梁作用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变"教"为"学".学生是教学的个体,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主体是相对于以教师为主体而言的.交际法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应是主动的,因此,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被视为积极的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在学的基础上研究教的问题,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本文探讨了大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英语口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周扬  陈翠萍 《考试周刊》2015,(37):122-123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7.
<正>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学习,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少教"与我国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知道读名著可以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展的学生的主体能力,以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化原则。那在具体的教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应,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关于客  相似文献   

20.
张保根 《河南教育》2007,(7):116-116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