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渤海国的历史基本上与唐朝相始终。它与周边政权保持密切的联系 ,大大推动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这为渤海国货币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另外 ,由考古发现可以推断 ,渤海国可能存在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3.
日本与渤海国的双边友好往来始于公元720年,终于公元920年。渤海与日本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最初目的是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应付政权初建时期周边的不利环境。随着渤海国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强盛,通好日本的主要目的转为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关系虽有波折,但从总体上来看,维持了睦邻友好的关系。本文拟追溯双方在不同阶段发展邦交的情况,分析其特点、成因,以揭示其真相。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的城市职能随着渤海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进行着相应的转变。渤海立国之初,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巩固了新生的渤海政权。到中期以后,城市职能转变成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主,使渤海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政权的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渤海上层统治者耽于享受,进取精神日渐消逝,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这既影响到渤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也加速了渤海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自称震国,唐朝政府则称其为袜辐国,两个国号同时存在。“渤海”这一国号应与以郡望封爵有关。渤海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约在其第三代王大钦茂执政时期,其主体是袜辐人。渤海遗民南迁的时间在天显四年(929年),而不是天显三年。南迁渤海遗民之举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建议,并不是耶律羽之自作主张。耶律倍没能继承皇位,应该是辽太祖生前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研究学科,如今,无论从渤海国的历史归属、种族构成、对外关系、渤海五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还是从渤海国与唐、日、新罗等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可观的进展.然而从宏观角度,将渤海国研究置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中,研究其对外政策、文化交流对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年来涉及东北亚视角的渤海国先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展现东北亚秩序下的渤海国问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始建于唐代,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筑形式及装饰风格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宫城、街道、园林等方面都仿照唐朝长安城而建,规模宏大雄伟.上京龙泉府都城是我国目前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遗物又十分丰富的一处中世纪时期的古城址,对于研究古老的东北文化、风俗、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增强保护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该遗址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历史长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渤海国宗法盛唐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以唐制为基本模式,构建政治管理体制;在与汉族人的广泛接触中,不断吸纳儒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定期选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并将大量的文献典籍带到渤海国内,中原文化在渤海王国得到广泛传播,推进着渤海国的文明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其统治时期继续接受唐王朝册封,积极发展对唐关系。大钦茂的亲唐政策,不仅使渤海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且使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从大钦茂的亲唐政策的形成及其实质,以及对渤海国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来加以简要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靺鞨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唐朝时期,曾在东北建立过自己的民族政权——渤海政权。从秦汉到隋唐时,该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着。尤其在唐文化影响下,渤海人创造了更加灿烂的“渤海文化”。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靺鞨七部"的存在状态与历史迁徙存在较大争议。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观点(民族观点)—时代观点—个人观点"三步历史研究方法,认为靺鞨七部乃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七个联合部落的合称,靺鞨七部不能完全涵盖隋唐时期‘靺鞨’名族的所有部落",并在其基础上探究了靺鞨七部的历史发展、演进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史料不一定就等于史实,原因在于人们眼见的史料难免存在错误。史料的正误关系到史论能否成立,在征引之前应对史料加以必要的考辨。通过对《续资治通鉴》《桂海虞衡志》及《溪蛮丛笑》中有关"犭童"的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辨析,可以发现目前流行的壮族族称源于宋代"撞军"的说法,实际上所征引的史料系版本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谬误,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达磨三传至道信,牛头禅之法融,受其心要而别一派,世称牛头禅。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传了六代,教旨尊奉《般若经》。宗鉴的《释门正统》误把南阳慧忠当作牛头六祖慧忠。  相似文献   

15.
《金石录》和《集古录》是现存的最早的两部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其所著录的大部分唐代石刻及拓本今已不传。故此两书所录存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唐史研究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渤海民族是一能歌善舞的民族,渤海的踏歌由来已久,还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踏歌的彩陶盆,踏歌是由民间进入社会上层,为社会人们所喜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由简单的歌舞发展为初型的“戏弄”,后又进入“大曲”之中,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地位,渤海的踏歌丰富了中国歌舞艺术史。  相似文献   

17.
从进步史观和“自下而上”历史观两个视角出发,可以清晰地理解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体系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历史本体论思想。一方面,霍布斯鲍姆进步历史观念的内涵变化轨迹明显;另一方面,基于“自下而上”的历史观,霍布斯鲍姆与其他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共同开创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新模式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王真 《教学与研究》2003,3(4):27-3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取决于"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从而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一科学论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属性和丰富内涵;为我们党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党员标准;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