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主旋律。本文以笔者在西南大学物理学院科技文化节中教具设计与科技制作一等奖的部分作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尝试进行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探究式教学设计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是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浮力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往教师不了解学生头脑中关于浮沉条件的前概念,又受到“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导向,在确定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时,注重在僵化的知识方面。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对以往教案中的重点、难点做出重新的审视和确定。本节课第一: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第二: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生成和深化的过程,体现出“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这一新课堂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陶本友 《物理教师》2011,(10):33-3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是物理研究和发展的根基,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尽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浮力"是八年级物理的教学难点,特别是学生学习阿基米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2):15-16
本文根据本人对这一节课的课堂反复实践,从学生课堂理解程度和课后习题反馈出发,对本节课的教学在创设情景导入环节、探究浮沉影响因素环节、探究浮沉条件环节进行了改进和反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复习浮力的定义后,分析定义中“浸在”二字的含义,即只要把物体放在液体中无论是。部分浸入——漂浮物,还是全部浸入——浸没物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在我们常见现象中,有一类物体如木块、塑料、船只能浮在液面;有的物体如铁块、石块等沉入液体中;还有的一物体如潜水艇、鱼等可以停留在液体下任何深度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课文中在此仅提出一个设问就平铺直叙给予分析解答了。我认为这样处理不是最佳手段,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引起学生注意。若换成这样的开头:先取一个玻璃制的水槽,加入水,将一木块放入水中浮,将一铁块…  相似文献   

6.
林军 《中学物理》2024,(8):42-45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教育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创新人才思维品质的内核是具有高阶思维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人深思.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教学为例,通过巧设一系列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开展真实性学习,践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践研究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把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标准高度概括为"动、懂、悟"。制订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通过评价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动、懂、悟"特色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9.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采用PBL进行“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设计,以“浮沉子”为中心问题,逐步分解,以问题提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与评价、迁移应用为脉络,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  相似文献   

11.
李惠兰 《甘肃教育》2008,(16):17-17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依据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属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三体”观。  相似文献   

12.
散文教学中,只有尽量还原每一篇具体散文的"自我",引导学生体验蕴含其中的独有情感,才能真正了解散文的"共性",从而教出散文的"个性"。具体途径有:制作预习学案,比较"同类"作品,分析"暗示"语句,品味细节描写,关注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其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而是耐心倾听并探寻学生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与思考过程,出现了课堂提问“答案多样化”现象。从人本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教学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探析这一现象,对于重新审视教学观和学生观、焕发课堂教学新活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至今,其影响是深远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质疑。而是耐心倾听并探寻学生答案背后的真实想法与思考过程,出现了课堂提问“答案多样化”现象。从人本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教学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探析这一现象,对于重新审视教学观和学生观、焕发课堂教学新活力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话理念支持下的新课程教学及其语文教学倡导的"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处理来自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是相对的,其应对处理:要依据教学经验积累、相关调研做出分析,把握个中差异;有赖于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通过特定程序为有效解决相应问题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对来自学生明显乃至纯粹的个别化问题,也应有针对性地予以妥善处理。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提问在"求同存异"中趋于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16.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17.
标志设计是一种典型的图形设计。在"标志设计"课程的设计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原理,通过"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讲授,向学生清晰地剖析了图形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通俗易懂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奥苏伯尔提出,如果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复习中,学生可能会终身记得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教师上好复习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简称"UbD",其针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要学习的知识.本文在"UbD"模式为指...  相似文献   

19.
当前 ,我国教育发生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这一教育质量观的深刻变革必然对传统的师生质量观提出了挑战。本文揭示了在应试教育下 ,教师和学生质量观存在认识误区 ,并提出了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重新确立科学的师生质量观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媒体出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