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更是教材编者关注的焦点。基于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下的母语教科书在知识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母语教材建设的共同规律。但美国母语教科书按照“陈述一程序”结合型呈现知识方式及把知识渗透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中,呈现的方式契合了学生的情趣点,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使新知识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大潮的涌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话”方式被突出地强调出来了。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信息的特点、教学对象思维特征以及美育的需要等因素决定的。历史不会重演,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动态、科技发明、文艺创作以及风俗人情等等)不会原原本本地重复: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只是表现形式上的某些雷同,其本质已作了历史性的更替。史实被人们记载,然后编成教科书,历史教师主要借助这些文字载体去进行信息传播,所以历史知识信息的间接性特点最为明显。而距离现实生活甚远的间接性,必然使学生产生相当大的“隔膜感”,要想减少隔膜,就应用形象的东西引起学生联想。但现行教科书,由于种种原因,主要用的是概括叙述与抽象说明的方法,这就使“隔膜感”大大增强,学生学起来,常有“索  相似文献   

3.
“光的传播”这一节,人教社版的新旧两种教材(新教材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版本,旧教材指九年级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下同),在内容的编排上大致相同,都围绕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速等方面编写。但是它们对有些细节的处理、知识的获取过程等在安排上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一课后附有语法知识短文:《语法·句子和句子成分》。其中有关句子成分的划分,笔者认为有不妥之处。 短文指出:“构成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定语(“( )”)、状语(“〔 〕”)和中心语(“·”)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个部分,共五册.现将教科书中对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历史以及日本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作一简要概括.一、两次中日友好交往的高潮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中国大陆居民为逃避暴政,经朝鲜半岛或直接从海上漂流移居日本.他们带去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传说中的徐福(即徐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在日本,徐福被尊称为“司农耕神”、“司药神”.这个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中国人渡海到日本定居,并传播文化和生产技术.对此,<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时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打破以往“一纲单本”的统一模式,开始实行“一纲多本”。仅就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言,目前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各有千秋,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为此,各个出版社也在不断改版更新。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4年第1版以来已经连续改版两次,  相似文献   

7.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就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而言,恰当地选择设计任务可以在“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方面起平衡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科书中“任务”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语言技能在“任务”中的编排是一种听、说、读、写互补互促的编排;语言知识在“任务”中的编排强调语言材料在不同语境中不断地重现和加深.这必然要求在教科书中设计多样的任务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9.
充分发挥三种数学语言的功能——对新编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一章的一些想法田载今数学教材不仅要呈现数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渗透和传播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教育家A.A.斯托利亚尔曾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数学教...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即将引起人类社会一场新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高校将由“配角”转化为“主角”。知识经济要求高校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化诸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创新”。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高校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步深入,新的课程体系存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南原来的重知识传授、重理论学习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树立“以人为  相似文献   

12.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  相似文献   

13.
<正>统编新教科书实施已近三年,对选择性必修教学的探索逐渐深化,基于融通理念的教学策略日益受到重视。所谓“融通”,是指将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知识、选择性必修和其他教科书知识,教科书知识与学术研究三方面有机融合,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理解某一历史问题或专题。  相似文献   

14.
“了(le)”可作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现行的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在有关语法知识短文的助词部分里,对此作了阐述;与该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为前书有关练习题提供了答案。但笔者对以上两书所述有关内容有异议之处,特提出与各位同仁商榷。动态助词“了”与语气助词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理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解释”[1]11。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通过简化历史知识,重在呈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刻意追求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相似历史概念互扰、历史事件断裂、历史结论突兀等现象。所以,历史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其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书本所隐藏的知识,而不是其所展现的内容”[2]254。这就需要教师“揭示”教科书隐藏的内容,剖析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利于学科素养培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活动,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解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学生如何使用“你知道吗”,以及实验教材在这一方面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在上学期期末,  相似文献   

17.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谈解释“蜃景”的模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中学物理教科书第三册的阅读材料:大气中的光现象——“海市蜃楼”涉及到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用中学物理知识解释虽得出了结论,但用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理论解释,“本质”是不一样的,光在不同种场匀介质中的传播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是两类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探索高中语文改革之路 ,我们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编写了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 ,现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和在编写过程中的思考介绍如下 :一、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1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里的“发展”是全面发展 ,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而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中需记忆、需训练、需量化的能背、能做、能考的部分 ;同时这里的“全面发展”包括和谐、主动、充分、自由、持续等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终…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作为学校组织化了的合法知识体系、传播知识的重要栽体,在近现代改造社会文化、塑造新型国民、传播科技知识、推动社会转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对教科书的学理性研究却长期处于缺场的状态。《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教科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推动我国教科书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若论近代以来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历史教科书所发挥的作用自是居功至伟.晚清历史教科书诞生于新旧革命之际,恰逢东西文化交汇之时,在传播新史观、扩展新史实等方面贡献尤多.晚清乡土历史教科书更是独树一帜,它重视学生心理特质,取材地方历史文献,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却很少为世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