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诡辩与歧义     
语言中存在的歧义现象,给某些人为自己的言行辩解以可乘之机。公元前六世纪的邓析就曾提出过“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主张,其后的辩者,也常利用语言的歧义现象把貌似有理的话作为理由,把一事物矛盾的诸方面夸大其一方面而抹杀其另一方面,从而得出一  相似文献   

2.
逻辑趣谈     
逻辑趣谈张辉雄春秋战国时期的邓析被公认为中国名辩史上的第一人,他能言善辩,精修刑律,曾著《竹刑》,帮人打官司或教人打官司,在当时影响很大。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两可之说”,记载于《吕氏春秋·离谓》篇。原文如下:“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尸者。富...  相似文献   

3.
在教材的“基础训练”和各种形式的考试题中,常有“给下面一段话加标点”一类的题目,答案往往不止一种,这是与标点符号运用中的两可现象分不开的。这就提醒语文教师,在命题时要尽量避免这种两可现象。如果出现这类题目,则有两种情况,决不可主观臆断,以“我”为准。标点符号运用中的两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李涛 《考试周刊》2013,(83):52-53
“两可”作文教学法是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可写点”和“可感处”,把作文与读者联系起来,使学生写作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文章对初中作文“两可”教学法相关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从名辩逻辑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了邓析逻辑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的逻辑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邓析的“刑名之辨”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名实一致”的原则,他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刑名应该适用于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属于不同的刑名,邓析的“两可之说”遵守了思维一致性原则,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或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李灵曦 《大学时代》2006,(5):31-31,41
所谓异形词,就是同音同义但不同形的词,或者说是音同义同但字形“两可”“或多可”的词,我们判别的根据是《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7.
组合式合成词的构造方式一般分为五种,语汇中的大多数合成词都可以据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有些词,由于其构词语素间的意义关系比较复杂,可以有两可的情况,“物色”一词就是这样。以“物色”的现代常用义为着眼点,从“物”和“色”的语素义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意义组合关系,是探寻其结构方式的基本依据。按此分析,“物色”既可以是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是支配式合成词。语汇中类似“物色”这种具有两可结构方式的词还有一些。尽管人们对这些词的构成方式看法不一,但其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做不同的分析,且具有一定的理据,这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而已”作为语气词表示限止,是由表陈述的“连词+动词”结构演变来的,在其凝固成词的过程中,有一种两可的过渡状态。如果不细加辨析,“而已”往往导致误解,国内目前正在通用的两种《古代汉语》教材中的错误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不少语法书对“是……的”中“的”的词性的判别采用了否定法,即否定词添加在“是”前面的,“的”是结构助词,否定词添加在“是”后面的,“的”是语气词。但这种方法值得商榷,它不能作为判定“的”的词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否定词添加的位置有时与否定法所说的情况相反,有时又有两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 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往已作了许多研究,集中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以教为出发点,提出“教为主导”之说;二是以学为出发点,提出“学为主体”之说;三是以教学过程为统一出发点,提出“主导主体”之说。尽管“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各有其言之成理的可取之处,但由于角度偏一,且在论述中有相互贬斥相互否定之弊,被认为是片面的偏颇之说。于是“主导主体”之说,似有成为最终结论之势。但只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读者:编辑同志,请介绍一下贵刊的封面含意。编者:读者同志,现将本刊的封面图案说明如下:封面上方画的是师生两可图(心理学上把背景和视觉对象可以互换的图形称为两可图)。在男学生头顶和女教师发际边缘线上的那条横贯左右,中间高两头低的对称曲线,代表教育统计学上常用的正态分布理论曲线。整个画面的寓意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天津教育》一九七七年第七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谈“非……不可”与“如何不如何两可”》的文章。我们觉得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一般常见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应当怎样合理地予以解释,正确地运用;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一、“出入”之说与教师的主导性 中学语文课文教学,既要指导学生入乎课文之内,又要引导学生出乎课文之外。南宋文人陈善首倡“出入”之说,他在《扪虱新话》中说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近代学者王国维亦倡“出入”之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相似文献   

14.
孟子所处时代,“教”与“学”的活动日趋活跃.惟此类活动尚未定型,人们对“教”也有不同理解.孟子提出“五教”之说.“五教之说”揭示了我国早期教育文明的诸形态同近代以来教育形态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诗经·郑风·扬之水》的诗旨众说纷纭,主要可归为四说。“闵忽无臣”之说出现最早,拥趸最多,但于史无据,仅是汉儒的附会之言。“淫者相谓”之说反驳《诗序》,提出以男女之情阐释该诗的创见,但却拘泥于“郑诗淫”的成见,与文本实际相脱离。“夫妻间语”之说修正前人观点的偏狭之处,以兴词的婚恋意味解诗,但却以偏概全,未能考虑到兴词的多义性与诗文表意的完整性。辨析诸家异说,唯“兄弟相规”之说既能契合诗文,又可兼顾完整的兴词内涵,是诸说中最可信者。  相似文献   

16.
奇怪的动物     
鸭子、兔子、大象我们很熟悉,可是下面的动物却有点奇怪。是鸭子还是兔子? 这只大象有几条腿?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两张图片在心理学中叫作“两可图”。我们的知觉很容易受到先前经  相似文献   

17.
明云南本悟《韵略易通》中的“重韵”之说,历来受音韵学界所重视,但专家学者多作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辩。本文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金瓶梅》一书中找语言材料来证明“重韵”之说的确切合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相应的感性例子,希望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显示“重韵”之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明堂。课本注为“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这个注释是以今之说律古之说。“明堂”转注为“朝堂”,疑虑仍存。《历代诗歌选》注“明堂”为“统治者临朝的地方”倒是颇为明快。"明贵"来源于"明  相似文献   

19.
阳明心学做为宋明理学的重要一支,但明显具有不同程朱之说的特色。程朱之“理学”在认识论上倾向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而阳明“心学”把伦理道德作为认知对象,并在此基础建构“知行合一”之说,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实践色彩。  相似文献   

20.
“妻”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受麦克伦南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的影响,于语言文字等领域搜寻例证发明中国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承“新说”,认定“妻”字是中国古代掠夺婚习俗之反映。本文对此提出数点疑义;并简述中国古无掠夺婚习俗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字典》等对“妻”字的解释。遂又参考汉儒之说,提出“妻”字本义是“与夫齐等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