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开展区域性研究的过程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创建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型自主发展机制,从微观到宏观包括:教研组层面的梯队发展机制,日常性教研与专题式教研的互补机制和教师个体的研究性变革实践机制;学校层面的动力机制、行动机制、导向机制和动力更新机制,以及区域层面学校间的高端互动机制、核心辐射机制和网络互动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为教师营建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发展空间,放大了教师发展的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沃土、课堂为基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民主、开放的研究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发展的丰厚沃土和不尽源泉。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加特长发展;两种实施途径:校本教研与学习型组织结合,校本教研与科研互动;三级实施层面:领导管理组,专家导引组,教师核心组。  相似文献   

3.
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视导前、中、后三个过程构建教学视导机制;该机制的主要特点有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一致性。其意义在于保证了视导价值:从教师层面,激发发展内驱动力,为成为四有好老师助力;从集体备课层面,引导教师科学备课,打造有效教学;从教研组层面,促进校本教研落实,推动教师发展;从学校层面,辅助学校把握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从教研员层面,推动教研员研究和思考,提升教研员素养;从学生层面,享受学校和教师发展成果,助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重点在校本教研机制上不断创新:实施“教、学、研”同期互动,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开展伙伴互助行动计划,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搭建专家资源网络,创新校本教研途径;成立三个中心,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教师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中小学日渐受到重视。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动作等媒介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经验、共同研究教学问题,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发生积极作用的交互过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有利于主体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唤醒,是促成校本教研主体间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教研主体自身发展的有效动力。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结构由互动情境、互动目的、互动主体、互动关系、互动载体等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教”“研”“训”为主要载体运行。  相似文献   

6.
"一体两翼"教研共同体以学科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年级教研共同体和网络教研共同体为"两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塑造品牌教研团队,进而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学科教研共同体本着和谐、研究、创新的宗旨实施前沿引领;年级教研共同体力求在自主、互动、共享中深化课堂研究;网络教研共同体发挥开放、合作、多赢的优势,激活教师"草根"的内驱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7.
走向校本是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实施的必然选择,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培训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反思教师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校本教研培训机制,梳理校本教研的新理念,总结开展校本教研较为成功的经验、措施和做法,才能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走向校本是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实施的必然选择,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培训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反思教师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型校本教研培训机制,梳理校本教研的新理念,总结开展校本教研较为成功的经验、措施和做法,才能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从价值层面审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更新功能、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保障和支持功能以及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教师精神、教师能力、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也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共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国家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等;二是学习社群,如教师学习共同体;三是学校文化;四是班级中的师生交往互动;五是网络教研的正能量传递与科学接纳。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交流方兴未艾,正逐渐融于地理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血液"之中,并成为广大教师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自主专业成长的又一条途径。一、分享·互动·公益式网络地理教研平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内涵、特征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丽华 《教育科学》2004,20(6):35-36
校本教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它具有如下特征:研究的课题来自于学校中的教师;研究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注重在教学现场进行应用性研究。校本教研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教学研究机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玉华 《吉林教育》2008,(15):36-37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在各级教研机构、学校等教研共同体的支持下,广大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自主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的新型教研机制,它的根本宗旨是解决学校、教师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师、生双向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探究其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不管是从学校的生存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学校都有责任从各个方面营造学习、探究的浓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是基于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来宾市武宜县中学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实为细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校本教研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下面是武宣县中学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黄惠 《西藏教育》2024,(1):51-54
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通过对西藏7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以下简称西藏特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西藏特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特殊教育专业素养掌握不足;专业发展资源不足;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在岗培训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校本培训质量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在岗培训机制,提升统一培训质量;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凝聚专业发展合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升个体内在动力;增强学校培训自主权,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提高教师专业自信。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就是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发动和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反思、同事互助研究、专业协作指导等多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增强本学科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深入了解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同时实现教学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前,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必须着力抓好基础层面、专业层面、领导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工…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必要性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高质量的跨学科教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内容:教师观念上的合作、教师行为的合作、教师制度上的合作、教师物质上的合作。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构建遭遇到诸如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惰性行为、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环境和氛围的欠缺等困境。为此,我们需采取策略来推进跨学科教研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构建:政策层面的关照;形成跨学科教研的理念;建立健全跨学科教研的管理制度;创设跨学科教研的环境和氛围;增强跨学科教研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7.
张慧 《中国教师》2023,(7):84-86
担负着“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职能”的教研工作在新时期以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高素质队伍建设为目标,在教研内容、教研模式和教研策略三个层面发生了转向。基础教育教研的转向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构建生机盎然的教研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勤 《教学与管理》2012,(20):24-25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它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听课、评课活动是校本教研中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无论是教研组层面还是学校层面,教师听课集中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既可调整和改进现行教学研究机制,调动和保护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又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我校从本世纪初即开始了对校本教学制度的探索与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研究原则 (一)形成特色 校本教研应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逐渐形成学校工作的一个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江苏省开展区域整体规模化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专递课堂、双师教学、网络教研、网络联校四个层面的区域城乡结对互动课堂规模化应用模式。在分析实践应用过程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三方面对未来如何深入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创新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