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3,(8):110-111
生命无常《生命无常》是系列电影《十诫》之第一部。在大学当教师的爸爸喜欢计算机。他举例说,一位大师说过,诗是不可以翻译的,因为译者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人生活的语境,然而计算机可以,两个数字可以计算出无穷的结果。爸爸把这种计算带入现实生活,比如用计算机控制,自动打开水龙头、门锁。儿子渴望去河里滑冰。有一天,他看到一条狗冻死在冰面上。回到家中,他问爸爸一大堆问题: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为什么做弥撒,人有灵魂吗,等等。最后他痛苦地说,如果人死了,即便计算得再准,  相似文献   

2.
抱慰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度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所以,求前男友陪伴。男主人公答应了,他隐约知道真相是什么,但还是陪着她找了一夜。  相似文献   

3.
抱慰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有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的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相似文献   

4.
抱慰     
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一个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说丈夫失踪了,要他陪着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独自度过了两次平安夜,她觉得自己撑不了第三次,所以,求前男友陪伴。  相似文献   

5.
《无望的逃离》是俄罗斯作家尤·波里亚科夫一部表现20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家庭小说。作者将主人公巴士马科夫在苏联解体前后20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浓缩在其计划与情人逃离家庭的一上午回忆里。巴士马科夫一直痛苦地游离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复杂的角色之间,我们在他对自己生活的拆析整合中,似乎可以听到这个俄罗斯家庭的裂变声。  相似文献   

6.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20):25-27
《郊区佛爷》是当代英国移民作家哈尼夫·库雷西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伦敦的不同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以伦敦文化为代表的英国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成功地再现了身处宿主国文化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移民及其后代身上的身份焦虑与身份危机。本文拟简单地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卡里姆·阿弥尔身上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7.
据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中获得了撰写《返老还童》的灵感,那句话是这样说的:遗憾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的阶段。菲茨杰拉德只是把这句话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将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多重主题进行细致的解读,从而揭露美国20世纪20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如同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一样,情感、荣誉和梦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将走向相反的一面。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们被掩盖的精神危机和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8.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9.
中年危机是马丁·艾米斯的小说《信息》的重要主题。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来看,理查德·塔尔这个《信息》中的主人公遭遇中年危机时,在无意识之中通过对现实的否认,对象的移植,以及退化到早期的安宁活动的生活水平等方式来缓解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缓解自己的中年危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英国著名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凭借《天黑前的夏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部讲述中年女性精神危机的巅峰之作,书中的女主人公凯特通过反抗男性权威、回归自然,最终成功走出迷途。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凯特从既定生活模式的迷茫状态到"出走"后回归顿悟与平静的成长之旅。  相似文献   

11.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古写本4532号,是敦煌五代时期历学家翟奉达为其亡母马氏追福的设斋功德经,卷前有题签,文曰:"《佛说无常经》第七卷为亡母追福,每斋一卷."第一卷是《佛说无常经》,首尾俱全,首题:"佛说无常经亦名三稽经",尾部有翟奉达亲笔题记:显德五年岁次戊午(758年)三月一日夜,家母阿婆马氏身故,至七日是开七斋.夫/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翟奉达忆念,敬写《无常经》一卷,敬画宝髻如来佛/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十诫”本来是上帝通过先知摩西之口传达的人类必须遵守的十条诫命,波兰著名导演斯基洛夫斯基的电影和剧本《十诫》讲述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十个小故事。在这十个故事里,斯基洛夫斯基为故事里的人物设置了极端的困境,让他们面对永恒的道德难题和棘手的选择,考验上帝消逝之后的脆弱人性,表达了作者无比的悲悯情怀和对人性的关怀与信赖,对此,刘小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深入的解读和认同。但他把《十诫.第十诫》理解为一个嘲讽人性的幽默故事,这是一个误读。《第十诫》和其它九个故事并无二致,并非冷嘲和幽默,依然是一个对人性关怀和信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7.
铁则     
《八小时以外》2014,(3):45-45
“暴力是一种最极端的行为方式。”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暴力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观点的妈妈与人类妈妈总数相同。“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在《十诫·杀人的短片》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回答了妈妈的为什么:“诫”,是铁则。 莫言说:“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相似文献   

18.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由美国现实批判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在经过历时两年的写作后完成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也是作者的成名作之一。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汤姆·索亚童年生活的种种塑造,也突出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种种向往与遗憾。由于美国与我国作家社会背景及价值观体系的不同,对于美国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与探索一直是我们研究讨论的课题,文章就从写作技巧上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  相似文献   

19.
安冈章太郎是日本战后"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集中于对日本战后家庭生活的描写。《爱玩》《家庭团圆图》《棉衣和狗》是其家庭小说中的代表作。三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都面临着不同危机,从父子对立、到儿子试图确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再到儿子对父亲存在意义的再确认,安冈笔下的主人公在危机中由"幼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小说《手斧男孩》出自美国少儿文学家盖瑞·伯森之手,展现了主人公在荒野中孤单旅行后逐渐走向身心成熟,长大成人的历程。盖瑞·伯森为他小说主人公布莱恩增添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大自然中孤独旅行,亲近自然生活,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