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8,(12):6-6
傅雪琴在2008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认为,媒体应保护受众“不知情权”。认为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你知道的越多,尤其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负面信息越多,情绪就越受影响。受众有权知道自己该知道的.同时也有保护自己不应该知道的权利。媒体在满足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当谨慎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信息.保证不传播无用信息,不制造虚假新闻,保护受众的“不知情权”。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的勃兴,彻底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使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这个最大、最具开放性、最富平等和活力的思想交流平台上,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已经改变;网络的交互功能使受众可以在信息平台上查看新闻,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今天,新闻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受众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也可以通过网络甚至手机获取新闻信息。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方式或者说受众获取新闻信息手段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受众对新闻变得更加挑剔。他们不再担心自己能否获取新闻信息,也不再关心自己通过哪一种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4.
宋明亮 《军事记者》2005,(12):42-43
舆论战的实质是敌我双方争夺新闻传播效果的信息战争,决定舆论战成败的首要因素是我们发布的新闻能否被受众接受,而受众在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战场时,是依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作出判断的,如果我们发布的舆论信息没有通过受众“心理选择”这一关.等于没有领列舆论战的“参与权”证书。因此。  相似文献   

5.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55-56
互联网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但凸现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融合着各种媒体的内容特性,而且对新闻的受众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受众只是媒介所有者宣传、教育的对象。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大众化传播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冲击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互联网新闻的受众: 1、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走向主动的信息寻求。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享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2、受众从信息接收群体化走向信息的个性化选择。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 3、受众从满足事件的结果走  相似文献   

6.
李启高 《新闻窗》2014,(5):92-92
一、新媒体对广播新闻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快捷、迅速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内容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受众在网络上获得的新闻也更加具有新鲜性。在网络媒体上,受众能根据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网络新闻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另外一个层面能充分体现受众的话语权以及民意表达权。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行业内容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传统媒体新闻消息的获得只能依赖记者自身去发现,或者通过受众的电话爆料。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不管他是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还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导演,他的责任感.使命感都使得他认识到,自己不仅有责任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节目。而且有责任向他们提供健康高尚.积极向上.有导向价值的新闻.信息.节目。而要完成这些任务,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用意志去努力挖掘.捕捉.筛选.联想  相似文献   

8.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可给人乐趣。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如何使受众得到一种乐趣、享受,这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的愉悦功能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爱读爱听爱看,能给受众以乐趣的新闻,其传播效果肯定好。  相似文献   

10.
黄祖龙 《新闻窗》2007,(6):108-109
本人长期从事新闻网站工作,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阅读和查阅新闻信息;有时碰到感兴趣的话题还进论坛凑凑热闹,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自己认识到,发挥互联网“以正确的舆论宣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作为一名新闻网站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并使用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地方报媒要做好气象新闻,应该在报道时间上长短结合,在报道空间上内外结合,在报道的内容上虚实结合,在报道呈现上报网结合,从而做出自己的特色,体现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李跃 《青年记者》2006,(24):42-42
新闻要真实,这是从事新闻传播人士一致公认的准则。甘惜分教授说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联合国新闻信条也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才能保证受众获得有效的信息,使受众知情权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体裁中,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信息为手段间接引导社会舆论,而新闻评论通过传播理性信息直接引导社会舆论,即传播事物状态的内在含义,阐述事物的价值、效用,发表评论者的意见、观点、思想和见解。无论是传播事实信息,还是理性信息,其传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有位新闻摄影工作者指出:“新闻照片是向读者谈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果能和多数读者一致.它的感染力就出来了。我们记者到现场就是要寻找读者的感觉。”(贺延光《中国摄影》1996年第4期)“寻找读者的感觉”是绝大多数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寻找读者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受众意识”。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一样,来自客观现实.又流向受众.供受众消费。传播是新闻的实质,也是新闻摄影活动必须注意的首要环节。研究新闻摄影的受众心理,能够更好的发挥新闻摄影的传播功能,增强新闻摄影在受众…  相似文献   

15.
消息是报纸上的常用体,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作为一名记或通讯员.要想使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上尽快发表.让报纸多发自己的稿件.最快的捷径、最拿手的技艺、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上熟练掌握消息的写作技巧,运用消息这种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6.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17.
浅谈社会新闻的弊端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新闻知识》2004,(3):27-28
伴随着近十年来第三次电视革命的到来和各地都市报、晚报的风起云涌,民生新闻成为当前新闻传媒的热点,身价暴涨,俗称“8小时以外新闻”的社会新闻,作为和受众联系最为密切、关注受众最关心问题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种种信息需求和参与社会关注社会的愿望。但同时在这股热潮的袭击之下,  相似文献   

18.
论文缩微     
新闻的“新五要素”梁衡在《青年记者》2006年第2 期上撰文说,他给新闻下了一个新定义,即: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播。共包括五个要素: (一)受众。受众在新闻定义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没有受众就没有新闻。2.受众决定新闻影响的大小,新闻的影响不靠生花妙笔。 (二)事实。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文学的本质是艺术美感。新闻讲真实,生动则是可遇不可求的。那种“投文学之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受众的接受能力有限,必须在更多的信息范围内挑选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在阅读新闻时,越来越多地注重阅、听新闻的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特别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在受众进入“读题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指数增加与受众需求的细化都对新闻编采人员的标题制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必然对在拟订标题的过程中力求客观提出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我国普及程度的提高,互联网作为新闻传播的第四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显重要。由于互联网采用图、、声、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世界上各种活动、新闻、信息、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广大网络受众面前,只要将计算机与身边的网络相联,瞬间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获得自己需要的新闻与信息。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新闻的快捷和交流的便捷,深得现代大学生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