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要闻     
《今日教育》2016,(4):4
我国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3月底起至7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总体目标是全面、清晰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组成、生活照料、教育就学等基本信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并健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状况已成为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出现不少适应问题.但是,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西342名农村儿童,比较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保护性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应对方式、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积极应对和主观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保护性因素,主观社会支持在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应对和自我意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通过对农村9岁~15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章基于此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对394名儿童施测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道德关怀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实践的重要维度,助人成长是其根本目的,精神建构是其主要内容,全民关爱是其重要机制。但是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关怀缺失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物质关怀而轻精神关怀、重外在形式而轻内在实质、重显性危害而轻潜在机遇等。实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关怀,必须承认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怀实践符合道德的要求,营造全民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他们迫切需要培养正确解读信息、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四级阶梯的构建是基于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留守儿童群体媒介接触特点和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规律三个维度的融合考虑。其实践路径是在四级阶梯框架下,把自上而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推广与自下而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农村社区运动相结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亲子关系”及其类型和特点的分析,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关怀心灵成长是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所以学校要构建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德育环境。这需要学校关注以下几方面: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校管理文化;让全体教师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参与者;教师要注重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商现状,探讨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策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商培养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多万人.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要构建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治理模式,以形成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留守儿童制定个人目标、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这三种途径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不再驻守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令人担忧。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也有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因素。全社会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并采取相应措施矫正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比例偏高,留守儿童已经成为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主体,且留守小学生显著多于初中学生,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未能实行寄宿制管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厘清学校责任边界;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托管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解决办法是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回到父母身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民工的外出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据2018年统计,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陕西省共有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13.86万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和教育问题,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为堪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因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使得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情感归属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必须引起留守儿童父母、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期望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能够让留守儿童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且又能够提升留守儿童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得尤其重要。在农村积极地展开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心,再加上小学教育的教学缺陷,导致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因为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管教儿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因而教育儿童的重任就落在了学校的肩上,学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学好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向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塑造农村留守儿童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袁巧玲 《考试周刊》2016,(13):168+80
据资料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局部地区留守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1.7%。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学习与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良好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这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率高达18%至22%,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全国妇联正牵头成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专题组,以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并对12个省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调研。这是9月14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会上指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必然产生的一个群体,并且会长期存在。在校率低且留级率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学习成绩差、管理教育难等,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制、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