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体间性”这一范畴可以并且已经应用到不同领域,不存在所谓的“越界”问题;在区分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与社会学的“主体间性”的基础上,说明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实现充分的“主体间性”;第三部分主要说明“间性”泛化问题确实存在,不过将之应用于审美领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演绎;第四部分厘清了“主体间性”研究的意义,认为应该是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审美的“主体间性”能载人类飞翔的高度,远不止此.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范畴不可失却审美的维度。审美活动虽然不与理性和现实逻辑完全对立,但毕竟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要以冷静的科学认知和理性态度来判断审美活动,事物的现实性被规定为客体性,而不是在文艺研究时把主体间性上升到超越的领域进行理解,那么这种主体间性理论体系将迷失于社会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晚期转向了审美主义,其理论观点是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主体间性作为自由的特性使得审美成为自由的存在方式,审美在自由中追求真理,超越了时空、历史社会,从而塑造出真实的主体。审美是主体间性的充分实现,通过主体间理解、同情的诗意的语言,在永恒的自由之中得到真理。海德格尔美学所主张的个体精神具有合理之处,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本土化的应用,仍需要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审美的重要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作理性的分析,从生活的内涵和审美的实质两方面来看生活与审美之间并不具有不可通约性,后现代时期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文化生产的逻辑,这在我国第五代导演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五代导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了有中国风格的浪漫审美主义的“文化电影”,在新世纪初,他们的国产大片迅速地转向审美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审美主义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将主体间性的讨论扩展至人和自然之间,是可以基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论、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解概念以及马丁·布伯我-你关系论这三个理论依据的。他性不属于主体间性的讨论范畴,而主体间性研究并未抛弃斗争性的维度。主体间性的讨论走向审美主义,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中德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美学中心的代表,曾经在审美精神领域携手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在近现代,中国逐渐失去了这种精神,目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奉行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原则又使人们的审美精神几乎推向灭绝。席勒、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德国文化美学之特点,文章试图从文化的层面上,借对他们哲学、美学中的审美思想的深入分析与反思批判,找出应对我们目前局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十分关注文学阅读活动中的读者,学界多据此肯定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此乃将接受美学与之前的美学流派比较而得出.然而,深一步认识接受美学的创新与意义可以得出:接受美学并非滞于对读者的重视,更将阅读活动视为一个生命实现的过程,阅读活动将文本从僵死激活,呈现为主体间性对话.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乃审美主体感性展示过程,这种感性的主体间性对话,既张扬了美的感性特征,也为颠覆传统美学观的现代艺术的合法地位进行了理论注解.  相似文献   

10.
围绕古朴风俗的描写,以沈从文、汪曾祺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感性主义伦理倾向。小说以风俗为窗口,大多突显世俗人生的快乐与满足,发掘风俗生活的乐生内涵。同时,从生命的自然需求出发,肯定、赞赏人的身体欲求及其所带来的健康愉悦的生命感受,相对忽视正统文化制约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际过程中,发话者在礼貌策略的驱动下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受话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的关注,即积极地运用语言的交互主观性.诸如此类的语言用法经过汉民族人民的长期使用,进而“凝固”于汉语言系统之中,就形成了汉语的交互主观性现象.对汉语的交互主观性考察,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汉语.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范畴,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解读新课程,主体间性的生成和彰显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和过程观之中。  相似文献   

13.
寓启于读,教会学生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方法之一."读启教学"运用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主体二元互补、互相转化、紧密结合的作用,必将明显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主打格局呈现实主义特色,无论是文学的初世时节,抑或当下的文学盛世,现实主义的主流意识始终居其要位。那么,作为主流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之成因的互文格局,是在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大理论渊源的流变与整合中,构建了其完整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整体性理论体系,从而有别于他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 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牛顿迭代法作为预测步,用不动点迭代法作为修正步,结合filter技术,提出了求解非线性互补问题的两步迭代-filter算法,并证明了算法的局部三阶收敛性,最后通过数值实验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蔚为壮观农村教育改革运动中,有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国统区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也有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农村教育实践。两者分别从“改良”与“革命”两个“入口”探索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之路,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内在理路”相通。其实验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当时农村教育与社会改革壮丽图景,也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宝贵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风格包括务实性风格、创新性思维、世界性眼光和全局 性意识。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围城》是一部内蕴复杂丰富的小说。仅从性际关系而言,它通过展现多样态、世俗化和具有现代感的性际关系,强化了小说的思想意蕴,揭示了特定环境中的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在现代文明洗礼下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精神上笑系密切,充分体现出了钱钟书的现代意识。此外,通过对《围城》性际关系的分析,还可以引发人们对建构和谐性际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现状,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可分化为四门专题课,即“现代汉语语音专题”“现代汉语词汇专题”“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专题”“现代汉语汉字专题”。通过这四个专题的讲练,学生既可以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一定的解释和教学现代汉语的语言能力,从而更加符合专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