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勇 《体育师友》2003,(6):54-55
地掷球运动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体育项目。相传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用石头磨成圆形的球进行游戏,由于这种娱乐游戏方法简单易行,且饶有兴趣,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广泛流传起来。中世纪罗马帝国军队的长官曾鼓励士兵在广场和道路上打地掷球,借以提高部队官兵身体素质。在英国女皇伊丽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离休老兵,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是一个地掷球爱好者。现在是国家二级地掷球裁判员,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五干休所地掷球总教练。曾担任过福建省和全国老年人地掷球比赛(南方赛区)的裁判员工作,在福州地区担任地掷球比赛裁判长、裁判员50多次。十几年来深深体会到,地掷球运动是健身之宝,实在是好。它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地掷球VS人     
《时尚球类》2005,(4):15-15
塑质地掷球VS老年人 塑质地掷球运动之所以能在老年人当中流行起来。一是老年人时间相对较为充足;二是这项运动属非身体冲撞且运动量不大,又不激烈;三是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培养。它集趣味性、娱乐性、安全性于一体,是一项轻松休闲、愉悦身心的综合性健身运动,对老年人大有好处。老年体协在推广普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的老年体协还专门成立了俱乐部,使地掷球运动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和掷球的不解之缘。还要从1997年说起。那年国家掷球队的刘进军老师给了我两本书,书中谈到掷球场地修建的尺寸。对运动员、裁判员、记分员的要求,以及比赛中使用的术语等;同时,还详细地介绍了掷球传入我国后的发展情况。读过这两本书后。我对掷球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我就加入到了这项运动中,并经常与国家队的刘进军、赵爱国、韩力强等几位老师交流。通过近八年的学习锻炼,  相似文献   

5.
早些时候.曾和掷球界的朋友戏谑说:在掷球界混了20来年,混不下去了,到老年掷球界再混几年吧!说着说着,就到这份上了.走进这片田地却发现这是一方充满生机的土地,在这里有着不同于其把掷球比赛的祥和,胜利可喜,败亦欣然.对于参与掷球运动的老年人修身养性是大有裨益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986年4月,我省派人参观了国家体委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国掷球比赛,并认真听取国际地联专家的掷球讲座。同年10月举办全省70多人的掷球训练班,又修建了4块掷球场地。就这样,四川掷球运动走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8.
9.
谢经 《掷球运动》2004,(2):27-27
在“2004年重庆市两江四岸全民健身工程老年体育活动计划”启动下,由重庆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梁平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承办的重庆市老年人地掷球比赛于3月1~6日在梁平县举行。本次比赛含渝东北友好协作区第四届邀请赛。来自各区、县及各行业的18支男女代表队、124名运动员聚集赛场。经过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按预定日期拉下帷幕。现作以下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0.
《时尚球类》2007,(1):32-33
地掷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智力型、内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一场实力相当的、紧张的地掷球比赛,一般约需要3个小时,长的则需要5~6个小时,这对体力消耗是相当大的。要想赢得一场比赛的胜利,取得较好的成绩,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术、合理的战术、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需具有相当高的身体素质水平。运动员临场发挥得好坏与身体素质训练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现代地掷球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2.
13.
《时尚球类》2006,(1):19-19
1.必须集中注意力,经保证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比赛本身,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扰,诸如比赛背景、观众的反应、裁判员的判决、教练员和队友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我国开展的掷球运动有六个项目:塑质地掷球、金属地掷球、小金属地掷球、草地掷球、桌掷球、掷弹球。根据这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比赛方法、技术特点、场地器材要求等,又可分类为三大类: 地掷球塑质球、金属球、小金属球。是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根据不同的技术组合及战术特点进行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16.
掷球人生     
老牛 《掷球运动》2004,(2):31-31
在2003年的全国地掷球锦标赛上终于见到高卫。他黝黑的面庞和风吹日晒留下的风霜,浓眉下的眼睛一副“瞄准”的模样。队员兼教练的他,一身白色的运动衣,显然异常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17.
18.
《时尚球类》2007,(1):31-31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掷球项目的竞技运动水平越来越高,迫使我们每一位从事掷球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训练过程,力求使每一个训练过程科学化和系统化。而为了打好掷球训练的基础,使掷球运动的成绩达到优秀水平,则需要在训练过程的开始阶段要注重科学的选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张娜 《掷球运动》2004,(1):25-25
2003年12月28日下午,来自碑林区10所小学的80余名学生聚集在碑林区少年宫,参加该宫新开设的青少年塑质地掷球项目培训启动和首届培训班开球仪式。  相似文献   

20.
《时尚球类》2005,(4):27-28
2005年是中国掷球如沐春风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掷球收获颇丰。其中最大的惊喜是,2006年5月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全国体育大会中金属地掷球将首次以正式身份亮相。自1984年塑质地掷球引进中国以来。从鲜为人知到蓬勃发展;从1986年第一届全国地掷球比赛(男子)的7个单位参赛.到2005年的47个参赛队。2003年中国掷球运动专业杂志《地掷球运动》诞生.发展为《掷球运动》到如今的《时尚球类》。我们看到掷球运动就像燎原的星火.在华夏大地点燃人们的热情.激起人们对于健康的追寻.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