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3.
互文小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二句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做到以理服人是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理”包含政治之理、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三个层面。政治之理是治国理政之理,学术之理是客观规律之理,事实之理是实践之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说“理”上还面临着政治之理引导力尚未到位、学术之理阐释力彰显不足、事实之理辨析力有待提升等难题。面对以上难题,需要有针对性地用政治之理引导学术之理和事实之理以增强政治引领力、用学术之理阐释政治之理和事实之理以提高理论阐释力、用事实之理支撑政治之理和学术之理以提升现实解答力,才能把“理”说透彻、讲明白,才能实现“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5.
物理,格物至理也。“物”是事实依据,“理”是知识原理,也是理性思维。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认为:知在我,理在物。他训格为至、为尽,训物为事。他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其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的直接经验。这种实践活动,包括亲自动手的体验,包括亲身经历的观察体验。  相似文献   

6.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要加强“言之有文”的训练丁浩然“言之有文”源于孔子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他强调说话要有“文采”。我们说的“言之有丈”则强调“达意”。关于“达意”,苏东坡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辞者,这是而已矣...  相似文献   

8.
就此而言,从达成观点的效果来看,“讲事”与“讲理”殊途同归。这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以事明理”。当然。同样要注意的是,不能就事说事,而要就事说理。说同样的“事”有不同的学科之理,政治课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文学课、艺术课,其根本区别,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猜想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使学生养成敢于猜想敢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更要教给他们一些猜想的规律和方法,使他们的猜想,猜之有“理”。猜之有“据”。  相似文献   

10.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课程设置应该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师专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主要在于:“合”素质教育要求之“理”;“合”社会发展需要之“理”;“合”师专素质教育目标之“理”;“合”系统化、效率化、心理化之“理”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虽说没有“哲理诗”这一类属名称,但以诗明“理”确为一种客观存在。其诗中之“理”在表现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依景明“理”、依事明“理”和议论明“理”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程颢和程颐接续中断千载的孔孟绝学,自家体贴出“天理”、“性即理”,由“格物’’(即穷人类社会之理)而达到“致知”,由“致知”到“致和”。二程的“和”思想包涵有天理之“和”、通达政体之“和”、性理之“和”等。  相似文献   

13.
“性即理”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程朱通过对“性即理”的深刻论述,说明了至高天理降而为人纯善之性,从宇宙论的“所以然”之理,过渡到人性论的“所当然”之理,用自然法则说明道德法则,从宇宙本体说明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确立了人的本质,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15.
本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讨论了语言中关于语法之“理”与逻辑之“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韩子引释老子之“道”为法家之“道”为切入点和支点,明析法家之道的命义与内涵,展示其内外显象“德”与“理”,推演德与理契接点“利”的作用,探求韩非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剖解二者相通相同之处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8.
陈高良 《教育家》2004,(5):41-42
按“饮水思源”之说法,要想学好物理学,那就必须寻找“理”之来源,“物”之所在,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及认识论的观点。有很多的物理概念、规律性等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懂,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从“物”中抽象出来的,如果回到相应的“物”中,有时真有“梦里寻伊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烟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或陈述己见,或反驳他人,究其根本,莫不是为阐明自己对人、对事、对时势的某种看法。显然,有所识见,才成议论。故所发之议论有无真知灼见,当然成了一篇议论文成败之关键。南宋陈骚论文曰:“文贵其简也。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有阙焉,非简也,琉也。”此论之要,一日“理周”,一日“言简”;在“理周”的基础上力求“言简”。这里,核心之所在,乃是“理周”。所谓“理周”,就是论理必须周密;即通常所说的论点正确,论证充分,说理周全。这是议论文  相似文献   

20.
徐剑青 《湖南教育》2004,(12):30-30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而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诗词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更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 一、要“通理明情”。通理,即通教材之“理”;明情,即明诗人之“情”。只有“通理明情”,才能以诗歌中的“情”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感情之弦。教师在刻苦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做到“通理明情”的。 诗词当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