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的,一天就告诉自己的学生。于是前输后灌,力气花了不少,学生偏偏就是对你所讲过的没有掌握。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让教师们大为费解,于是就出现了抱怨,说:"学生资质太差、基础不行、太笨了……"  相似文献   

2.
在教师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出彩”,为了使自己的课“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视频、课件等竞相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吹、拉、弹、唱,尽显其能,讨论问题踊跃,忙忙碌碌,甚是热闹。但是,这样的课堂趣味虽浓,学生学习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在热闹背后,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经历真正的体验,更不用提捕获新知和提升能力了。  相似文献   

3.
冯玉纯 《中学教育》2003,(9):32-33,37
在二期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 ,不少教师已经逐渐地抛弃了老的教学方法 ,但依旧存在着教师指导的偏差现象 ,第一种现象是教师将一个讨论问题交给学生之后没有尽到导的责任 ,只要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即可 ,教师没有点拨、引导 ,只是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二种现象是教师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来开展教学 ,一旦学生有自己的新思路和见解 ,偏离教师预先设计的轨道时 ,教师就会面临不知所措的境地 ,只能武断地拒绝学生提出的思路 ,重新回到自己的思路轨道上来 ,这种主导将学生的主体抛弃了 ,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 ,带有灌输性质。以上两种…  相似文献   

4.
李菁 《江苏教育》2007,(10):30-30
[反思]课前,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4种猜想,即分子和分母都乘(除以、加上、减去)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让学生就此4种可能展开探究,进行验证,加深对性质的理解深度。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是由于学生已先预习了书本或思维深度不够,也可能教师高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学生并没有马上出现另外两种猜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急于出示自己的想法,而是顺其自然,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习物理时,实验必不可少。“物理、物理”,没有看见“物”,怎能悟出藏在其中的“理”来呢?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丰富而全面,其作用勿庸赘言,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再演示一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更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现举两例:  相似文献   

6.
在每个学期,一般每一个教师都至少要上一堂汇报课或教研课。这犹如对每一位教师的大阅兵,也使其他老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及教研组教师的“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来这是一种很好l的教研方式,但现实中出现了一种“做”课的现象:教师提什么问题,学生就能答什么问题,一堂课来。顺顺畅畅、圆圆满满,似乎老师教得很好,学生素质很高。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师生睬前排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课常上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然而这一貌似平淡无奇,按教育理论的眼光看来极为平常的现象,却也引起了一些教师的非议,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没有礼貌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对我们教育来说又提出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李白坚 《山东教育》2005,(11):62-62
同一门功课,不喜欢的学生会感到“负担”,但对喜欢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就未必是“负担”。同一门课程,某个“填鸭式”上课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负担”,换一位以“启发式”上课的教师,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我们一定不会认为计算几麻袋的数学草稿是件赏心乐事,但是陈景润却在那繁难的公式中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数学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戏甚至通宵达旦,不能说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从没有听到孩子们感到玩游戏机有“负担”。  相似文献   

9.
彭伟萍 《职教论坛》2002,(22):40-40
历史课教学的“自主体验”是调动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融入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思维方式,因而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自主体验的方式的确有助于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体验”教学方法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去发现、去描述,这必然对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课教学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以自主体验和…  相似文献   

10.
郑华仙 《小学校长》2006,(6):18-18,9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导”在先,学生的“写”在后,这样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循着教师定下的框框写作,自己不动脑筋,教师怎么讲,他们就怎么写,因而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来,甚至出现雷同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先“导”后“写”的作文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师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进行探究,全班总共出现了“数数法”“破十法”等6种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练习,  相似文献   

12.
张菊英 《广西教育》2014,(45):11-11
正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大力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以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由于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思考问题,对学生大搞"问题战"。很显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随问题的增多而获得有效开发。相反,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很多学生本来是明白的,结果却被  相似文献   

13.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14.
韦汉统 《广西教育》2012,(22):14-15
目前,乡镇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教师们都担心,自己不讲课,学生是否学得懂?许多教师甚至觉得自己如果讲得不透彻,或漏讲了些许内容都愧对学生。所以,下课拖堂,课后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勤奋学习的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学困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厌学,更有甚者,放弃学习。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在教学中运用“三练三评”九步走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实践中,很难想象一名缺乏威信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更难以想象他(她)能够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彼得洛夫在Ⅸ论教师的威信》一书中曾经这样论述道:“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没有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  相似文献   

16.
"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不尽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个性。因而,教师应该考虑这些差异,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指导、点拨,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的教学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而个性化指导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等情况,从…  相似文献   

18.
刘汉中 《山东教育》2005,(35):12-12
上课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不断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齐答或抢答完斥着整个课堂,几乎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没有学生喘息的机会……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问题解决得似乎比较快,教师的自我感觉也不错。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这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上课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不断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齐答或推迟答充斥着整个课堂,几乎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没有学生喘息的机会……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问题解决得似乎比较快,教师的自我感觉也不错。但笔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这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学生齐答、抢答这种课堂师生交流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现列举如下,以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黄亮 《时代教育》2007,(9Z):123-123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追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与是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教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教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爱出风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