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书少年     
别人“追星”我追书,只要发现一本好书,我就会千方百计去找来读。还记得第一次看书的情景:那时,我还在读学前班。有一次妈妈接我放学,刚到学校门口,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带我到学校对面的书店避雨。书店里的书可真多呀!那些新颖又亮丽的封面吸引了我。我真想随手拿一本书来看,但是,我怕我那湿淋淋的手弄湿了这些漂亮的书。犹豫了好久,我还是按捺不住,便拿起一本童话书来看,原来小猪会跳舞,我又拿起另外一本来看,书中的插图真新奇……我爱不释手,缠着妈妈买回好多我喜欢看的书。从此,我成了一个酷爱看书的男孩,我看了许多的美文和精彩的故…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当我还不认识字时,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连环画,读故事给我听。我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吹泡泡玩和看电视更有趣的事情啊!于是我经常自己翻书看图画,并根据爸爸妈妈讲的情节去猜字,我还照着书本描画,甚至还仿照书中人物的发型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一团糟。那时,我和幼儿园的几个好朋友经常围在一起看《迪加奥特曼》、《幼儿智力世界》之类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连蒙带猜地读。有时,"异想天开"读成了"导想天开","奇思妙想"读成了"可心少心","佳肴"读成"土有"。  相似文献   

3.
追书少年     
还记得第一次看书的情景:那时,我还在读学前班。有一次妈妈接我放学,刚到学校门口,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带我到学校对面的书店避雨。书店里的书可真多呀!那些新颖又亮丽的封面吸引了我。我真想随手拿一本书来看,但是,我怕我那湿淋淋的手弄湿了这些漂亮的书。犹豫了好久,我还是按捺不住,便拿起一本童话书来看,原来小猪会跳舞,我又拿起另外一本来看,书中的插图真新奇……我爱不释手,缠着妈妈买回好多我喜欢看的书。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院里让我开一门《应用文翻译》课,为此我到书店里去寻找有关书籍作准备。书店里有关应用文的书籍大多只集中在经贸、书信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这与我想通过这一课程让学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关的应用文体的愿望有着一定的差距。当我看到在书架的一角静静地摆放着的井升华先生主编的《英语实用文大全》一书时,并没有大喜过望的感觉,因为现在社会上名为“大全”的书能够名符其实的并不多,更多的倒是为了  相似文献   

5.
女儿喜欢看书。这个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大约从3岁开始,我每周带孩子去一次新华书店。到了书店,我不给孩子买书,而是让她自己挑。她就在书堆里看,看中了什么书,就抱在柜台上,我来给她结账。因为我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看什么书,看不懂也没什么关系。去书店次数多了,书店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她一来,书店阿姨就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大概和我一样,不懂得"阅读"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了。小时候,看到父亲拿着报纸看,我也走过去瞧瞧,看见姐姐、堂兄拿着书读,我也抢过来翻翻。到了上学的年龄,进了校园读书、识字,感到很快乐。那时候课本少,作业也少,闲暇时间多,我就到新华书店、小人书摊翻阅书籍。那时书店的柜台书架不是敞开的,不能随便翻  相似文献   

7.
讨好     
一位知名作家到一座小城市去旅游,这座小城里只有一家书店。这家书店的老板听说这个作家要光顾自己的书店,为了讨好这位作家,他就撤下了书架上其他的书籍,全部换上了这位作家的作品,以示对该作家的重视。这天,这位作家来到书店,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书,心里很高兴。可是,他看遍整个书店,发现这个书店只有他的书,有些迷惑不解,就问老板:"其他作家的书呢?"  相似文献   

8.
我是小书虫     
小时候,我并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玩耍,而是喜欢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读书。我攒下买零食的钱,省下买玩具的钱,留下看电影的钱,为的就是能在周末好好地去逛一逛书店,小小的书店成了我的天堂。傍晚,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对书的执着简直到了沉醉的状态。正如毛主席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没有书的日子,我是寂寞的:没有书的时光,我是孤独的;没有书的岁月,我是失落的。一次,我正捧着《大头托托》看得津津有味,恨不得钻进书里。这时,妈妈来  相似文献   

9.
买书     
我很爱好看书,特别是知识类的和科学类的书籍我都常常到书店去看. 一次,我和妈妈到"好邻居"去逛商店,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三楼的书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科学类、童话类、作文类和历史类等书,真是琳琅满目,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10.
暑假在我们的期盼中姗姗而来,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做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呢?同学们都细细盘算着,有的打算参加补习班学习,充充电;有的打算去旅游,轻松一下;有的打算去拜访同学朋友,聊聊天玩玩游戏。我呢?我写的文章不够生动,老师说主要原因是读的书少,所以我决定在假期要多看一些课外书。首先,我要把家中藏的书看了。记得在期末考试阶段,因为复习功课比较忙,订的一些刊物还没来得及读完呢。我要抓紧时间赶快把它们“吃”完,再向书店“进攻”。书店里的书太多了,有童话故事、作文选、小说……总之,各类书籍都有。我想,到书店找一些指导如何写…  相似文献   

11.
外公的书房     
每次走进外公的书房,我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因为我想闻一闻书的香气。外公是做学问的,所以书非常多,整个书房除了书之外,余下的空地只能放下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就连桌子上也摆满了书,桌面上余下的空位放一只胳膊尚可,要放两只胳膊那就显然太挤了。书房里有十多个书架,书架里的书还都是双双叠放着的,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外公年轻时没有书房,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11平方的小房,住都不够,又怎么能放下那么多书呢?于是外公就把书垒起来,垒成了一个“床”,让我大舅睡在上面。可是那时大舅年幼,有时还尿床,有一次半夜里竟尿湿了外公心爱的一套藏…  相似文献   

12.
买书记     
我喜欢买书。日常的零用钱几乎都存进了书店。出去游玩,不论是到大城市,还是一般的县城,首先要去的就是书店,最喜欢去的也就是书店,而且只有翻个口袋朝外方“死心”。一次,和几个朋友去青岛,自身带的钱全买了书,若不是朋友解囊相助,我可能要长住青岛,回不来了。我忘不了我第一次买书时的心情。我在乡村里上小学,那时真渴望有一本课外书读读,而且还十分盼望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书,好好咀嚼其中  相似文献   

13.
我与壁虎     
午睡铃声响过有十分钟了,平时,孩子们大多进入梦乡了,可是今天有点反常,午睡室里唧唧喳喳,小朋友们像一群受惊的麻雀。“王大伟,午睡铃响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还不睡?”我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威严,训斥那个平时最调皮捣蛋的男孩儿。“老师,那,那里有一只壁虎。”王大伟怯生生地指着天花板。啊!顺着他的手指,我看到了天花板上真有一只三寸多长的壁虎。它是粉白色的,静静地吸附在天花板上,瞪圆着眼,微微露出尖尖的红舌头。我不寒而栗。传说壁虎这东西很馋,人们在屋里吃饭的时候,它就爬在天花板上窥探,到了忍不住的时候,涎水就从口中滴落下来,若掉在碗里,人吃了后会立时身亡。传说归传  相似文献   

14.
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借着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参加工作后,时值“文革”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  相似文献   

15.
深海采珠     
<正>记得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常常会在作业里布置一项"摘抄"。那时看的书并不多,往往是在书店里买一本《好词好句》,内容从名言警句、风景描写到人物心理活动无所不包,并且分类细致,只要一摊开,就有大把大把的好句子可以记录。而那时也不过二三年级,写作水平要求并不高,因此以这样大批量且语言风格类似的段落来填充对付也绰绰有余。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怎么能不读书呢?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的床头堆满了书,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散文;从经典神话到浅显易懂、回味无穷的寓言;从益智的脑筋急转弯到科普类文章……与书为友,汲取着无穷无尽的营养,自然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赢得学生的喜爱。课余时间,我故意拿着书在教室里看,试图勾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我和书店     
我少年时代,昆明的书店不多。都是公家开的新华书店。那时,“文化大革命”在进行。书店里的书只有几本,都是红壳壳的。这些书一本就占一个书架。我有一天在飞飞的家里见到一本精装的《格林童话》。我才知道书还有公开的和被禁的区别。那时候,书店有两种,一种是大街上的,一种隐藏在私人中间。有一天,我在正义路北段发现一个男人拿着一本书在卖。那是一本绿色硬壳的《飞鸟集》。这个人非常紧张.东张西望。标价三角五分的书。他要三元。三元钱在那时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那是我工资的五分之一。我  相似文献   

18.
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位青年捧着一本书,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还不时发出阵阵“哧哧”的笑声。咦,是什么书让他看得如此着迷,能笑成这样?我悄悄地坐到他对面探头一看:《鲁滨孙漂流记》。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了《鲁滨孙漂流记》,于是打开书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住了。我看了看表,时间还早,决定再看一会儿。这一看就忘了时间,等想起来回家时,天都黑了,我也因此被父母训了一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那个物质生活还相对匮乏的时代,同龄的小孩手里有了零花钱大多买点好吃的解解馋,而我的首选就是买书。离家不远的一个新华书店里,我算是常客。那时的书店还是柜台式,不像现在可以自选,要什么书得隔着柜台让营业员拿。久而久之,那里的阿姨都认识了我,见我  相似文献   

20.
刘跃 《福建教育》2006,(11A):59-59
我的中学和大学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度过的。那时,传媒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和发达,书籍就是课余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经营书籍的单位只有新华书店一家,售的全是正版书,按定价出售,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书价似乎不高,但对于还完全需要家庭供养的学生来说,要买一本书还真须掂量掂量,甚至少不得要从牙缝中挤出一点伙食费来。看着那些心爱的书籍由于囊中羞涩而无法据为已有,我心里别有一番涩涩的滋味。心想,等以后有了钱,一定将这些书全部买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