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批评了《倾城之恋》的文学价值,也掀起了四十年代张爱玲研究的热潮,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文学立场,从文学思想、创作理念、创作个性、雅俗文学四个方面来讨论这场“误读”与“反驳”,认为文学中的“雅”与“俗”是共存而非对立,创作者应有更大的创作自由,不必拘泥于一种理论体系和文学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呈现雅俗共赏的文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韩旭 《职大学报》2008,(3):35-37
<伤逝>和<倾城之恋>都是从宗教婚姻向现代婚姻过渡的典型代表,都呈现了"在女性没有真正经济独立之前,两性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理解"这主题.但在<伤逝>和<倾城之恋>中,鲁迅与张爱玲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3.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白衣女人》不仅堪称是侦探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感动人心的爱情小说。书中的多位人物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几位女性人物。对于女性人物的解读不仅反映了19世纪英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活困境,也揭示了这些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自身原因以及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一直是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批评家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核心词汇。冰心是我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从她的杰作《关于女人》中,我们能够发现冰心创作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这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学史上白桦派主将之一,是一位极富社会性和思想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对人生问题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浓厚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代表作《一个女人》把一个狂热追求个性解放的女人悲惨的一生,通过她同周围社会之间的纠葛和抗争,摆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描写出来,对于认识当时的日本社会,了解有岛武郎的学世界,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幕场景:多年后振保在电车上与娇蕊重逢时,出人意料地哭了。这一幕颠覆了振保的固有形象,也是全文的高潮。振保之哭是其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在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从故事情节的层面诠释了人物情感发展的逻辑,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揭示了人物文化选择的心理困境,表现出现代人的身份迷失,从主体创作的层面体察了作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另外一个女人》越来越引起关注。它主要反映了大机器工业以及非理性的战争对人类的身心摧残与扭曲。小说包含着一系列矛盾,使作品富于张力。以女主人公的两次爱情、家庭关系、以及主体的人格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作品隐含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来揭示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罗迪·道伊尔是当代爱尔兰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撞上门的女人>生动描述了一个深受丈夫暴力摧残的中年妇女形象.小说批判了当代爱尔兰社会对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的漠视,呼吁人们帮助那些深处其中的女性走出困境.以此为文本,对其主题--家庭暴力做深入探讨,着重分析女主人公默默忍受十七载背后的种种原因,从而唤起人们对家庭暴力中...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被评论界认为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借鉴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文本分析了《恋爱中的女人》主要男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男性气质,进而探讨形成这些男性气质独特的原因和背景,以及这些男性气质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1.
12.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三个故事里的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里不可或缺。本文将着力分析小说中男性角色的特征,发现"他们"对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找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玛丽·恩迪亚耶自身的经历,分析她在对男性描写时对男性传统形象的突破,由此探究她对女性"内在力量"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在传统黄梅戏“柔”、“俗”、“嗲”、“杂”等音乐美学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形成了极具个性的音乐美学特征,如“俗”中透“雅”,不论是从音乐角度、还是表现形态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该剧既继承了传统黄梅戏的美学特征,又满足了新时期审美群体的审美需求。这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来源于《徽州女人》创作团队的艰辛的创作之路,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大胆探索,也为其他剧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述了大量的有关乡村中的婚姻,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她对婚姻的态度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姻道德观是截然不同的。简.奥斯汀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信任上,并且只有通过对同伴彻底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这样的真爱;表面上肤浅的感情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小说中描述的四对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丽迪雅与韦翰、简与彬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表明了作者与当时世俗所对立的婚姻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随着男主人公的逝去,永远的珍藏在当事人的心底,伴着她走完剩余的人生路,然而一部《山楂树之恋》让她的爱昭白于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恋人,让所有的读者感叹不已。特定的时代,特殊的爱情,故事让人潸然泪下。本文就自己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对小说的理解做一些评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期有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爱的辛苦和凄凉"有更合理,更正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台湾女作家郭良蕙的小说《心锁》,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变迁的背景下,以大胆而越轨的笔致,讲述了都市男女的婚恋裂变和欲望沉沦。《心锁》不仅揭示了造成女性婚姻和性爱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暗含了作者这样一种理念:在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之际,男女两性在婚姻与性爱观念上存有无法跨越的心之"隔膜"。  相似文献   

17.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通过对5桩婚姻的描述,表明了自己的婚姻观:单纯为钱财或美丽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经济状况而结婚同样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18.
19.
毕飞宇是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善写女性、喜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之一。在《玉米》系列中,作者通过对女性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书写,揭示了乡村底层社会女性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女性由于男权文化和自身弱点造成的灵魂伤痛和精神裂变,反思造成女性共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是生本能,即性本能。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论来解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主要人物,旨在指出这种本能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并且即便拥有相同本能但是体现方式或者实现途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