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是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在中学物理里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因素,如运动与静止、内部与外部、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以及有限与无限等.如果我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看待上述处于对立关系的两个物理因素,恰当地运用转化思想,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这些矛盾相互转变,往往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的效果.刘徽和祖冲之把“无限”转化为“有限”,从而创造了“割圆术”,成功解决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是古人运用转化思想的很好例证.  相似文献   

2.
有限与无限是物质世界固有的矛盾之一,是反映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辩证性质的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够相互转化又能够相互利用.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利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有限与无限思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通过有限认识无限的常见方法解正己由于客观世界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体,因此,有限与无限便成了中学数学涉及面极广、教育功能极大的一对矛盾.笔者认为,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的一对矛盾.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我们往往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也通过无限来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国内理工类大学纷纷加强了人文素质课的建设,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人文素质课遇到了主动与被动、专与博、科学与人文、有限与无限方面的四重矛盾。解决这四重矛盾的途径是做好"互联网+人文素质课",做到课内被动与网上主动相结合、课内"专"与网上"博"相结合、课内学习与网上沟通相结合、有限课堂与无限互联网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有限与无限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在高等代数中的体现,以及在高等代数教学中,如何应用有限与无限这一辩证法则,通过有限去认识无限,通过有限去解决无限。  相似文献   

6.
将军事思想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使教与学这对矛盾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学法中的十六字方针--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是唯物辩证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其特点为"多快好省",合理地解决了教学中矛盾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改进了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  相似文献   

8.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是这一整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是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既要充分肯定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坚决反对钢琴伴奏可有可无的"陪衬论",同时,又要反对无限拔高钢琴伴奏的"独立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极限化"是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之一,是"有限与无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有限与无限相比,有限显得具体,无限显得抽象,对有限的研究往往先于对无限的研究;反之,当积累了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之后,可以将有限问题转化成无限问题来解决.这种无限化有限、有限化无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就是极限化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探明问题的解决方向,轻松得到问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反讽是由弗·施莱格尔基于哲学思考提出而后进入美学的.施莱格尔把反讽作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绝对的需要把握与不可把握这两组矛盾的手段.对反讽的这种哲学之思进入美学后,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三个特点:一,就创作主体而言,反讽赋予艺术家无限的自由;二,就创作主题而言,反讽表现的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对立和超越;三,就创作方式而言,反讽以残缺代替完整.浪漫主义反讽的极端主观性虽遭到许多诟病,但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辩证因素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用有限的画面来展现无限的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精神的震撼.同样,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有分寸地运用"留白",对于激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留白"的作用入手,就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方面进行"如何留白、补白"的阐述,希望对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和谐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对立和矛盾,运用"和谐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加以缓解。"和谐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是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课堂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研、展、评"。一、导——课堂教学启动"导",可以是"导人""导学",也可以是"导练"。教师在精心创设一系列具有真实性、趣味性、探究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人类思维与认识的至上和非至上、相对和绝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认识与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数学或初等数学中,普遍地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矛盾,然而矛盾着的双方,无不依照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比如等式与不等式就是既对立而又统一的,在等式中有时潜在着不等,在不等式中有时也潜在着相等,当着不等式依照一定的条件向着等式转化时,不等式两边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突变。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也就会随之孕育而生。这时,灵活地利用这种转变,往往可以使问题的解决,获得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立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处理某些数学问题时,灵活恰当地运用对立转化,常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对立转化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物理问题适当地进行变换、巧妙地运用对立转化往往能收到化繁为简的奇效,本文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对立转化方法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实际问题(生活模型)物理化,高新科技日常化,正向思维逆向化.  相似文献   

17.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极限是微积分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是极限的哲学基础。本文以数列极限为例,较系统地分析了极限概念中蕴含的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内涵:相对固定与绝对变化、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近似与精确、过程与结果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量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无限与极限相伴而生。由于对待矛盾各个侧面的不同分析和主张,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无限观:潜无限与实无限.微积分中的无限是客观原型的抽象,无限是分层次的。  相似文献   

19.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2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共处于同一个磁体之中 ;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相互对立 ,相互依赖 ,统一在同一反应中 .对立统一规律在数学中的例子也到处可见 ,举不胜举 .下面 ,我们通过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指导教学所能产生的几个效应 .效应 1: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辩证法认为 :同一事物处于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实现转化的因素是条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