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莪术挥发油萃取率大小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3个因素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5MPa,CO2流量30L/h,萃取率为8.44%;同时进行了水蒸气蒸馏,挥发油得率为2.31%。并对两种方法提取所得挥发油进行GC—MS成分分析,应用ABTS和FRAP法对两种方法提取莪术挥发组分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检测及比较,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成分、得率不同,其抗氧化能力均强于水蒸汽法提取物。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生姜中萃取油精.重点是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姜精油与水汽蒸馏法提取姜精油的收率与品质,为生姜的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比传统的水汽蒸馏法获得更多的姜精油,并能获得各种姜辣素.  相似文献   

3.
以乙醚为改性剂,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中药蛇床子的有效成分,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法的产率较高,总萃取率为8.46%(w),蒸馏法提取蛇床子挥发油的产率较低,仅为1.01%(w);蛇床子超临界萃取物中香豆素类的相对含量约为67.63%,其蛇床子素相对含量占总香豆素的78.92%,而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出一种香豆素成分,其相对含量仅为1.65%.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法可以有效提取中药蛇床子的多种香豆素类成分,其方法为其他同类中药的开发和药学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法与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超临界CO2萃取法与微波辅助萃取法两种方法提取到的当归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和含量分析。当归挥发油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藁本内酯。用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当归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可达60%,但挥发油收率只有1.9%;溶剂微波辅助萃取得到的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较低,为30%-50%,但挥发油收率有2.6%。4.4%。  相似文献   

5.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桂枝中油溶性成分的工艺.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原料粒径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将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的挥发油提取法进行比较.萃取桂枝中挥发油的最佳超临界条件:压力为15 MPa、温度温度为35℃、分离温度为40℃、分离压力为4.2 MPa、萃取时间4 h、原料粒径18目.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较:挥发油收率及纯度均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桂枝中油溶性成分的工艺.以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压力、分离温度、原料粒径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将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的挥发油提取法进行比较.萃取桂枝中挥发油的最佳超临界条件:压力为15 MPa、温度温度为35℃、分离温度为40℃、分离压力为4.2 MPa、萃取时间4 h、原料粒径18目.超临界CO2萃取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较:挥发油收率及纯度均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南瓜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采用正交试验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气谱质谱分析表明南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2%,其中亚油酸接近50%),经检测南瓜籽油中VE含量为37.38mg/100g。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萃取当归净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当归中有效成分当归内酯,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以及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产品的收率和品质的影响,其最优化工艺条件为:压力20MPa,温度35℃,当CO2流量为20m^3/h时,萃取时间为2小时,在该条件下得到的产品其有效成分当归内酯含量达到89.35%,原料的萃取率达到92.5%。  相似文献   

9.
以无水乙醇为夹带剂,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荔枝核,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荔枝核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夹带剂超临界CO2萃取荔枝核的萃取率为5.47%,GC—MS鉴定出32种化合物,主要为甾醇类、萜类、不饱和脂肪酸、棕榈酸、脂肪酸酯、芳香醇,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8.8%,26.4%,8.60%,7.54%,8.44%,6.11%.和无夹带剂相比,夹带剂无水乙醇可以提高荔枝核的超临界萃取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簕叶中的总黄酮化合物,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萃取条件(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其总黄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 h,CO2流量20 L/h.白簕叶总黄酮提取值为2.929 mg/g.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潮州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Jiao gan’)果皮中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利用比重瓶法等测定挥发油的相对密度等理化性质;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为受试菌株,观察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对各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以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考察挥发油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精油共鉴定出66种化学成分,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8.89%,主要为:D-柠檬烯(93.75%)、β-月桂烯(2.46%)、β-芳樟醇(1.55%)、α-蒎烯(0.57%)、乙酸乙酯(0.34%)、3-蒈烯(0.14%),α-水芹烯(0.05%),4,5-二甲基-2,6-辛二烯(0.03%).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的相对密度为0.83,折光率为1.47,酸价为7.29,过氧化值为8.33 meq/kg,含皂量0.0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生长.抗氧化性分析表明:潮州柑果皮挥发油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其IC50值为50.16μg/mL.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潮州柑果皮精油可作为一种食品防腐剂或抗氧化剂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68个峰,并确认了这68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51%.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3-己烯-1-醇、顺式-α,α,5-三甲基-5-四氢呋喃-2甲醇、天然壬醛、十六烷、二噻吩乙酸,3-三癸酯、柏木脑、2-乙氧基丁烷、β-紫罗酮、1-乙氧基丙烷、苯乙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十五烷、(2R,3R)-(-)2,3-丁二醇、杜松烯、六氢合金欢丙酮、(E)-呋喃基芳樟醇氧化物,以上十六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66.78%.利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山胡椒挥发油对7种常见食源性污染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所得挥发油对6种污染菌都有抑制作用,而且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黄瑞香干燥叶片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槐米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槐米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槐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到3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2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5.227%.主要包括8-十七碳烯(26.358%),[S-(R^*,S^*)]-5-(1,5-二甲基4-己烯基)-2-甲基-1,3-环己二烯(12.093%),石竹烯(11.969%),2-甲氧基-3-(2-丙烯基)苯酚(8.460%)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牡丹皮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中含有20个化合物,鉴定出20个.挥发油中芍药醇含量最多,其次是油酸和棕榈酸.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对松乳菇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同时蒸馏萃取提取物中鉴定出了67个成分,并以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中超过2%的有9种:1-辛烯-3-醇(2.27%),丁酸丁酯(13.52%),(E)-2-辛烯醛(2.88%),n-癸酸(4.99%),[1 aR-(1 a..α,4..β,4 a..β,7..β,7 a..β,7b..α)]-十氢-1,1,4,7-四甲基-1H-环丙烯并[e]薁(4.16%),n-十六烷酸(4.75%),(Z)-9,17-十八碳二烯醛(5.19%),(E)-9-十八碳烯酸(3.33%),十八烷酸(2.13%).  相似文献   

16.
云南红花油茶籽和白花油茶籽脂肪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分别提取云南腾冲红花油茶(Cam ellia reticulatef.simpex)籽和白花油茶(Cam ellia oleif-era)籽油,测定种籽含油量,油甲酯化后,应用GC-MS对它们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红花油茶籽含油量(质量分数,下同)较白花油茶籽高,分别达到38.3%和36.0%;(2)红花油茶油和白花油茶油脂肪酸成分相似,但组成有所差异,红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3.5%,饱和脂肪酸占16.6%,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6.4%,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3.0%;白花油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占89.7%,饱和脂肪酸占10.2%,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达到10.1%,油酸和亚油酸达到89.1%;(3)红花油茶油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较白花油茶高,亚油酸相近,油酸较白花油茶油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车轴草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同时运用N,N-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对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GC-MS法研究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溶性成分,包括亚油酸(29.64%)、(Z)-6-十八烯酸(14.60%)、棕榈酸(5.91%)、硬脂酸(3.24%)、三十烷酸(0.49%)和草酸葵基-丙基酯(0.17%).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17.97 mg/mL,0.04和0.08 mg/mL的β-胡萝卜素漂白法的抗氧化速率分别为29.9%和32.1%,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BHT(96%),说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较低.以上结果将对提取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和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