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对能力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这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关系之探讨来进一步厘清不同职业能力观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通过对三种能力观基本理论的述评来进一步解读其本质及其对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关晶在《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职业主义和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分析了两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资格鉴定制度等实践层面的差别以及两者在职业观、能力观和资格观上的深层差异,最后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职业主义是一种传统而经典的职业教育范式,主要存在于一些欧洲大陆的国家,尤其是德语系国家。在职业主义范式下,职业教育呈现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体系呈较为典型的双轨制形态。2.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过程监控、标准化;教学内容重视培养"职业人"的综合素养;培养方式注重规范化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新职业主义运动在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中逐渐生成。新职业主义是相对于传统的职业主义而言,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习者,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以及教育与工作生活的整合。迄今为止,美国新职业运动已有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从产生到兴盛的发展历程,并在新世纪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术前沿     
《职教论坛》2016,(4):54-58
<正>"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李政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33期中撰文,探讨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风向,并分别从人才观、专业观、德育观、能力观、教学观、战略观和课程观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其发展理念。作者认为,从外部动力来看,《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5.
新职业主义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极为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文章介绍了新职业主义的概念、新职业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新职业主义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围绕通过建立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重构美国公立教育的问题,职教理论界产生了“职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其后80年中,“职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主导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于70年代的生涯教育思想和90年代的“新职业主义”对“职业主义”进行了反思与重构,并通过全国范围的改革对传统职教体系与模式形成了有力冲击。进入21世纪后,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学校到生涯”的形式在美国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7.
潘东标 《生活教育》2010,(12):25-27
陶行知、黄炎培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职业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他们分别提出了生利主义教育思想和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于当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职教观”是基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狭隘职教观带来的诸多弊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等原因而提出来的。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以及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运动”等可以为“大职教观”提供有益的启示。新形势下的“大职教观”不只是意味着大职业教育体系,更是意味着人们有关职业教育思维的根本转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开放性、人性化、多元化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大职教观"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职教观"是基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狭隘职教观带来的诸多弊端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等原因而提出来的。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以及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运动"等可以为"大职教观"提供有益的启示。新形势下的"大职教观"不只是意味着大职业教育体系,更是意味着人们看待职业教育的思维的根本转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呈现出科学性、整体性、开放性、人性化、多元化和社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总被引:121,自引:9,他引:12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业教育的滑坡,质量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质量现。笔者就职业教育质量现的概念及内涵提出浅拙的见解,剖析了现行质量评价中存在的误区,指出了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遵循高职的办学规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逐步形成育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行业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上得去"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观是职业教育在中国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发展障碍,通过对作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典范的德国职业观和职业教育观的历史渊源的探究,以及与中国职业教育观的历史背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弱势的历史根源。因此,要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改变普通百姓在历史传统下形成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促进就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必须坚持智力技能主导的能力观、直面岗位与岗位群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只有将这些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党政班子中具有核心作用的高职院校党委书记,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和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为学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引领,建立保障.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  相似文献   

17.
Vocationalism and Liber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tens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ocationalism is distinguished from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istinctions are drawn between the various senses in which vocationalism or the pursuit of vocational ‘relevance’ can be understood. The burden of the argument of the essay is that vocationalism, understood as teaching skills in virtue of their putative vocational usefulness or relevance, is misguided both on prudential and educational grounds. A basis for som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liberal and vocational learning is found in the fact that learning for its own sake and learning for vocational purposes need not be conceived as mutually exclusiv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试析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既有消极制约的一面,又有积极促进的一面。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才观和知识观上;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的养成及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上。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专业特色是一个系统概念,包括专业定位、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要以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就业为专业定位,以国际化、高素质、高效率、实用型作为教学观念应坚持的“四原则”。以此为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划分为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规划与管理、导游服务5个方向,其人才培养可借鉴“珐琅”的传统工艺流程,即制胎、掐丝、点蓝、可烧蓝、磨光、镀金等“五工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