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籍广东的靳羽西,出身于一个良好而有教养的家庭,父亲靳永年是著名中国岭南派画家。浸润着中国传统的书画之香,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她聪颖好学,学习过钢琴、芭蕾及多国语言,多才多艺。16岁时靳羽西赴美国夏威夷苦心攻读,而后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分别获音乐和政治两个学位。靳羽西1973年从香港到纽约定居,选用六位语言教授帮助克  相似文献   

2.
靳羽西,这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美国也颇有名气。她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靳羽西用几个英语文字概括了她的成功之道。这就是:Dream(梦想)、Sacrifice(牺牲)、Courage(勇气)、Love(热爱)。梦想靳羽西认为,人总该有些梦想,去争取美好的事物。人如果没有梦想,平庸一生,不想有所争取,有所创造,那将会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23日起,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每星期日的《世界各地》栏目中播放美籍华人靳羽西女士主持的系列节目。我国观众从靳羽西主持的节目中领略到异国情调、文化、习俗、风貌,并把它做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同时观众也目睹了主持人端庄秀美、诙谐大方的风采。《世界各地》系列节目第一集播出后,靳羽西应邀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倾听反映;同时她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北京电视记者的拍摄采访。风趣开朗的靳羽西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4.
1986年春节过后,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由美籍华裔小姐靳羽西主持的《世界各地》节目。这部电视系列片共有五十二集,取材于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播放以来,靳羽西热情、风趣、文雅、大方的风度,同片中介绍的异国风光一起,吸引了亿万中国观众。其实早在两三年前,靳羽西的名字在美国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她主持的以介绍中国为主的电视节目《看东方》,在美国各州拥有四千二百万观众。由于她在电视上所获得的成就和促进东西方友好关系所作的贡献,曾先后荣获“友好大使奖”、“杰出人物奖”,“杰出妇女奖”。1986年9月,  相似文献   

5.
一架从北京飞来的民航客机在上海虹桥机场着落。舱门刚启,一位披着红色长围巾的小姐兴冲冲地出来。她,便是驰誉当今美国电视界的《看东方》(Looking East)节目主持人靳羽西小姐(Yue—Sai Kan)。靳羽西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广西桂林,十一岁那年随父离开故土,十七岁考入美国夏威夷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她虽然自幼出国,入了美国籍,却没有忘记中国的普通话和粤语。她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能歌善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靳羽西经过商,曾出任美国一家贸易公司董事经理、大饭店公共关系主任等职。严峻的生活磨练,养成了她锲而不舍的性格,这次她带着摄影师专程来华,在北京、上海等地拍摄《看东方》节  相似文献   

6.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7.
1986—87年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片《世界各地》,在我国引起了一阵“靳羽西热”。靳羽西,这个系列片的主持人成了我国几亿人注目的一个新闻人物。靳羽西原在美国电视台主持《看东方》系列片,为美国观众介绍东方各国的事物。《世界各地》是她专为中国电视观众制作的。《世界各地》一共播放了48集,介绍了15个国家的地理风光、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社会活动、显要人物等,它是荧屏上的《世界知识》杂志,比主要用文字介绍的《世界知识》更加丰富多采,娓娓动人。  相似文献   

8.
新书《名记者的脚印》一书评价当代中外笔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靳羽西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23日上午,在古城开封,三位面庞黑红的青年农民步入市政协礼堂,参加了由开封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计划生育报联合举办的通讯员业务辅导班。他们就是来自尉氏县偏僻的小陈村的农民通讯组代表靳国胜、靳继民、靳宝罗。这三个青年中,要数靳国胜年长,今年刚过三十岁。他是这个通讯组的热心组织者。1984年,小陈乡乡面粉厂承包后只图赚钱,对顾客缺斤短两,闹得民怨纷纷。靳国胜听到后就和爱人吴玉娥一起掂起笔,把此事捅到了《开封日报》上,很快成为全乡群众称道的话题。由于他们夫妇平时重视调查访问,写稿有针对性,当年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了十八篇。在他们的影响下,小陈  相似文献   

10.
著名主持人靳羽西说:"我主持节目就像面对一个人说话,而不是许多人,不是像在大会上讲话。因为做电视主持人,你就是坐到别人家里头了,坐在人家面前,像我和你坐在家里交谈一样。"  相似文献   

11.
书讯     
《名记者的脚印》《名记者的脚印》一书评介当代中外名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陆诒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靳羽西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生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为  相似文献   

12.
几年前,美国华裔主持人靳羽西曾经说过:中国没有节目主持人,只有播音员。这句话现在看来虽然有失偏颇,但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节目主持人在特性上的差异,即我们明显缺乏记者型的主持人。央视、省级台尚且如此,基层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央电视台在世界各地栏目中播出了靳羽西女士主持的系列节目第四集:《美国电视》.节目中展现了全美国广播公司(NBC)早晨电视新闻《今天》节目女主持人简·波利正在主持节目的画面,镜头虽然不长,但这位以“早晨的笑脸”著称的主持人的生动形象却跃然于屏幕之上. 波利正是以她恬静、优雅、安然、平稳的报道风格博得观众的欢喜,在三大广播公司早晨新闻节目激烈竞争中,她击败对手,占据收视率宝座.她认为,主持早晨新闻必须舒展、轻松,明快,不能显得激动、紧张、急促;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说什么倒不难,难的是怎样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15.
曾经在美国主持《看东方》的主持人靳羽西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中国没有主持人,只有播音员”。这句话对于当今中国的主持人现状来说已经不适用了。我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行业与我国的电视事业同步摸索成长,8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主持人数量不断增加,90年代以后阵营更  相似文献   

16.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15):72-72
箩拉·菲琪(LauraFygi)演唱会:又来一个爵士天后4月26-27日上海音乐厅对内地的现代爵士乐爱好者而言,萝拉·菲琪(LauraFygi)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作为上海爵士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歌手,LauraFygi是当今乐坛少数几位同时具备美丽脸孔、魔鬼身材、迷人嗓音与醉人唱腔的天后级艺人。这是她第二次来沪,带着来自阿姆斯特丹的6人乐队。1992年,这位来自荷兰的歌手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Introducing》,即获巨大成功——《Introducing》也使她成为荷兰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威杂志《公告牌》(Billboard)排行榜的歌手。萝拉·菲琪并非一位纯粹的爵士歌手,和许多爵士女伶不同,她还擅长拉丁、流行、摇滚等各类曲风,她甚至被定义为流行歌手。现场除了精致低沉的嗓音之外,萝拉·菲琪还特别热爱用身体表演,“我是站不住的,我喜欢用声音,还喜欢用身体,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天赋。在舞台上如果不手舞足蹈,那就不是我了。”靳羽西这样评价萝拉·菲琪:“诺拉·琼斯拥有甜美的声音,戴安娜·克劳的声线平滑而流畅,但是萝拉·菲琪的嗓音则同时拥有了这两种特色……”这次演唱会就是靳羽西新成立的文化传媒公司运作的第一项文化活动。演唱会中,萝拉·菲琪还将用中文翻唱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相似文献   

17.
首相的住宅     
我们乘车驶过哥本哈根的一条马路,陪伴我们的丹麦的朋友指着路旁一座楼房说,丹麦首相耶恩森的宿舍就在那楼里,共有四间半房子。首相本可以住在首相官邸,但是他们夫妇不愿搬去,仍然住在工人比较集中的住宅区。  相似文献   

18.
在古城襄樊,年轻的襄樊晚报已成为许多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晚餐,许多记者的名字及其作品也渐渐深入人心。张治平就是这样一位记者。 1976年张冶平应征入伍,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尝试着写了封读者来信,投给当时的战斗报,不料竟发表了。从那以后,张治平时新闻着了迷。 1981年张治平退伍回到襄樊,分配在市棉纺厂工会,负责全厂的宣传报道。 1993年底襄樊晚报创刊,面向全市招聘记者,当时干摄影已小有名气的张治平以第二名成绩考入晚报,成了一名记者。 张治平习惯于将视角对准生活在社会基层的人群:里弄干部、下岗女工……进了晚报之后,他更深刻地感觉到,新闻,特别是晚报新闻应该以人为中心,应该关注社会人生、百姓疾苦。 1996年张治平在采访中了解到,市毛纺厂有位叫黄文萍的女工.下岗后,摆过地摊,卖过鞋,还在家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只身南下广州学习美容美发,后来在樊城定中街开了家美容院,生意做得挺火。 直觉告诉张治平,这是一座新闻的“金矿”。为挖掘素材,张治平多次上门采访,帮黄文萍出点子、想办法,还在报纸上作连续报道,迅速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黄文萍很快成为襄樊市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并在1997年被评为“全国再就业明星”。她的事业也越做越大,现在,黄文萍的美容公司已接纳了三十多名下岗女工  相似文献   

19.
1991年5月美国华美协进会为张学良九十寿诞举行祝寿宴,张学良的亲属、老部下和尊崇他的老朋友,纷纷赶到纽约参加这次寿宴。已经年迈的海伦.福斯特.斯诺闻讯,在5月29日写了一封贺信,派人送给张学良将军,回顾往事,重叙旧谊,并且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帮助,他们夫妇当年不可能试图冒险去延安,信中还讲到相关的其他一些趣事。同年8月16日,海伦.斯诺与王福时通信时,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他。这两封信是王福时先生最近提供的,由我译成中文。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斯诺夫妇在华活动的一些情况。——魏龙泉注海伦.斯诺给张学良的信(199…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史料》2005,(3):38-40
1991年5月美国华美协进会为张学良九十寿诞举行祝寿宴,张学良的亲属、老部下和尊崇他的老朋友,纷纷赶到纽约参加这次寿宴。已经年迈的海伦·福斯特·斯诺闻讯,在5月29日写了一封贺信,派人送给张学良将军,回顾往事,重叙旧谊,并且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张学良的帮助,他们夫妇当年不可能试图冒险去延安,信中还讲到相关的其他一些趣事。同年8月16日,海伦·斯诺与王福时通信时,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他。这两封信是王福时先生最近提供的,由我译成中文。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当年斯诺夫妇在华活动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