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2.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黎维丽 《文化学刊》2013,(4):111-115
随礼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它会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礼习俗作为一种民间活动,蕴藏着情感、伦理与道德因素,在无形中规范着村落的礼仪秩序。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人们如何在行为上自我调整,反映着人们怎样的民俗心理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黔南一个村落近二十年随礼礼簿的考察与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其形态和功能始终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更始终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对于都市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本文着眼于明代移民的"走桥"到"走城头"习俗的都市化研究,从社会转型和社会思潮中考察民俗的流变,把握民俗的变迁规律,并加以理论的阐述,以实现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平稳过渡和转型。  相似文献   

5.
叶辛 《文化交流》2004,(5):48-50
上海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这里,也成长在这里,我热爱这座城市。和很多不曾离开过这座城市的上海人不一样的是,我在年轻时便离开故乡,在长达21年的时间里,我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山乡,因而我能够充分地感受现代化的大城市和西南偏远山乡的差别。这种城市和乡村的落差,给了我最为宽广的想象空间,因而我时常能用一双现代都市人的目光观察传统古朴的乡村,也时常能用一双阅尽了高原村寨风情的目光来观察节奏快捷的上海。我的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最早在语言学领域被提出,后被延伸到如电影、小说、绘画、建筑等专业领域。民俗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文化遗产范畴产物,是人们创造、共享、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俗博物馆是向大众展示的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地方或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公共场所。除了展示一些物质文化,更需要叙事性来展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追求。以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为例,以设计学角度从功能层面、故事情节序列、叙事结构和叙事原则等方面解析博物馆的叙事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4):124-124
杨静如在《前沿》2010年第24期撰文指出,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受到民俗事项和民俗传承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  相似文献   

8.
《秕言》是明代的一部俗语辞书,其中辑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这些质朴的民俗语汇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先人生活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本文对《秕言》中民俗语汇的编纂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旨在让这部明代学术笔记更好地进入大家视野。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是富阳人,他的作品也就必然打上家乡的印记,对江南民俗的描绘就是家乡印记最直接的证据。在他早期的文章里,提及许多儿童时代的风土人情,成为他文章构成的灵魂般的内核,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民俗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民俗的承载体。民俗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当地的民俗语言上有所反映。微山湖渔村的宗族观念在渔民上岸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于其观念的内在机制上,也反映于其仪式的外部形态上。这在当地渔村民俗语言的发展演变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