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特级教师潘凤湘从60年代初期开始实验研究“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30多年,经过五轮实验,终于创立了语文教读法。现在潘凤湘写成了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潘老师“惨淡经营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也是我省语文教学改革结出的丰硕成果。《我的教读法》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语文教学专著(以下简称“潘著”)。 “教读法”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读书”。潘著说,教读法的特定功能是:“在初中阶段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潘凤湘为这个课题奋斗了一辈子,投入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语文教读法,在中学语文界独树一帜。1984年5月,江西省教研室、南昌市教研室和南昌二中联合举行“教读法实验汇报鉴定会”,来自全国21省市的171名代表、专家、教授参与了鉴定,给予教读法高度赞誉和评价。1984年秋,年届花甲的潘先生开始了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教读法实验,直到1987年暑期结束。1989年,65岁的潘先生才退休。1993年9月,专著《我的教读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2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教读耕耘录》。  相似文献   

3.
本刊一九八○年十月号发表了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的《语文教读法初探》,引起了省内外读者的广泛注意,许多同志来稿来信,对潘老师锲而不舍探索改革语文教学的精神表示称赞;对“语文教读法”作了较全面的评论。这里摘要选登三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月十日至十三日,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南昌市教育局教研室,南昌二中联合举行了江西省特级教师潘凤湘语文教读法鉴定汇报会。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出现改革热潮的形势鼓舞下,为了鉴定语文教读法四轮实验的成果,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而召开的。“语文教读法”,是潘凤湘老师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是我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他从1963年即开始了“教读法”实验,除“文革”中断外,至1987年共进行了五轮。由此而创立的“教读法”,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事读书实践,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写作、治学和做人。几十年来,“教读法”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全国中学语文界高度评价。1994年,潘凤湘老师出版了《我的教读法》一书。令年2月,年逾八十且双目失明的潘凤潮老师,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口述笔录,推出了新作《教读耕耘录》。潘风湘老师穷其半生、殚思极虑、毕力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成就,可钦可佩,可赞可扬。[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先后看到了潘凤湘同志写的《改革语文教学初探》(甲)(南昌市教育局《教学动态》1979年第2期)、《语文教读法初探》(乙)(《江西教育》1980年第1期)和胡经修、余应源同志写的《教会学生读书——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教学经验介绍》丙(江西师院《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以下引文按甲乙丙序号标明),使我们知道潘凤湘同志近三十年来“热心于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丙)取得了丰硕成果。潘凤湘同志那种“始终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  相似文献   

7.
江西南昌二中特级教师潘凤湘的“初中语文教读法”,从1963年开始实验,至今已有25年。其间一共实验了五轮,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训练体系。这里,仅谈谈“教读法”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所作出的贡献。首先是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读法”适应了教育要实现“转轨”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轨道上运行。语文教学则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于是死背硬记一大堆现成的语文知识,重知识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写作文而轻视阅读能力的训练等现象比比皆是。现在,教育要转  相似文献   

8.
<正>在一次到学校听评课的活动中,一位教师上的《亿以内数的读法》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即用教师头脑中固有的"读法"来教学生好呢?还是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习得"读法"好呢?于是,想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名言警句。我的理解:"有法"是指教育规律,"无定法"是指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这是因为"教"必须基于学  相似文献   

9.
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用汗水和辛劳独创了语文“教读法”体系。这个体系是潘先生胆略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是广泛的、新颖的、特别是“教读法”体系中提出的主导思想、原则、方法和范式,对语文科内的教学和语文科外的教学,对初中和高中乃至大学的教学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越过了国界)。“教读法”体系的创立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突破。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就是“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经认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知识、育人才。潘先生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表演议读法浅谈□祁如华“表演议读法”是通过学生表演、评议、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下就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粜米》为例,谈谈如何运用“表演议读法”进行教学。表演激趣,观察...  相似文献   

11.
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第一篇文章是1994年,到现在已整整十年了、不经意中,发现《宁夏教育》记载了我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的历程。我在《宁夏教育》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2003年又发表了《新课程的语文教材观》,这其中反映了我对语文教材认识的不断深入、十年前我认为“教师要教好语文首先要  相似文献   

12.
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集三十余年之经验,深切地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讲解多少课文,批改多少作文,传授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读书,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因为读书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基于这种认识,潘凤湘老师探索出一套在初中阶段教学生读书的教学法,命名为“教读法”。 潘凤湘老师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确立了教读法的基本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读书练习。读书能力的实质是思维能力。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必须运用判断、推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教育》是我的知已我是1989年的师范学校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乡中学教初中语文,到现在已经整整7年了。回顾我所走过的道路,我非常感谢放在我书桌上的一本本《黑龙江教育》。就是这一本本《黑龙江教育》伴我走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记得我刚教语文...  相似文献   

14.
李文 《青海教育》2010,(3):27-27
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众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作家,同时他作为教授、学者,其教学思想亦见解独到,蹊径独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独持异议”。林先生并没有专门的教学论著,他的许多先进的民主的教学思想散见于他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中,尤其是他的于家中教孩子读书写作的《课儿小记》,更较为集中地反映出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以下引文不作注释的皆出于《课儿小记》)一、“要教如何读法,只好和他们读”“我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既然大家不知道,只好大家去找,这学问就来了。”林语堂先生很钟情牛津大学或我国古代书院那种师生…  相似文献   

16.
指导中学生学会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想起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教读法”。潘风湘老师的教读法,其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为了教会学生阅读,潘老师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一共安排了十二项读书练习,包括查阅工具书的练习、概括课文大意的练习、归纳各部分要点的练习、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等。  相似文献   

17.
潘凤湘简历 1926年3月24日(农历)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小职员家庭。 1932年秋季进南昌市北坛小学读书。1940年秋季考取南昌私立豫章中学,免费入学。1946年暑假后留校,任该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员。1953年秋季,考试合格选送江西师范学院学习中国语文。1955年暑假毕业,分配到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1960年开始研究习字教学方法,并编写习字教材。1963年秋季到1966年春季,进行改革初中阅读教学方法试验,寻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977年秋季,在一个初一班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试验,初步拟定一套阅读教学方法,取名为“八步读书法”。1978年秋季到1981年春季,在一个班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取名为“语文教读法”。1981年秋季开始,再一次进行教读法试验,并探讨让学生从读书中学习写作的途径。《江西教育》1980年10月复刊号,刊登了教学方法实验总结《语文教学法初探》。1981年7月号刊登了习字教学总结《我是这样进行习字教学的》。《语文教学法初探》一文被江西省社联评为社会科学优秀论著,获乙等奖。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市劳模,1980年6月被评为特级教师。担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昌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相似文献   

18.
野莽 《教学随笔》2013,(Z2):1-3
<正>早些年我写过一篇小说,题目是《我的三个中学老师》,这三个中学老师一个是教语文的,一个是教数学的,一个是教历史的。教语文的老师姓胡,叫胡家新,前年夏天带师母来京看"鸟巢",被我接到家里住下,我还对他提起当年他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他教语文的方法有些独特,别的语文老师每上新课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读法,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具体,要求恰当,方法多样,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潘老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这条改革的路子走对了。 当前,不少中学生读书不得法,或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或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程式化,空对空。语文教读法有利于克服这些毛病。 语文教读法,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分析的方法,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误读》一文,可谓惊心动魄,振聋发聩。坦白地说,我教了整整26年高中语文,这篇文章已教过多遍,但可悲的是我也一直这样误读着,误教着!从这一悲剧事件可以引发许许多多严峻的思考,但我能够说明白的,恐怕只有我对自身语文教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