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汉代复仇之风盛行,最为直接而重要的原因在于主张“大复仇”的春秋学占据了国家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春秋》大复仇学说的最终形成主要得力于公羊学的鼓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形形色色的复仇故事,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大复仇意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越绝书》、《吴越春秋》及《燕丹子》三书也是著名的大复仇作品。  相似文献   

4.
论司马迁的复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仇是《史记》最动人的主题之一,《史记》中许多篇章涌动着一股浓厚的复仇情绪。复仇情绪是司马迁意识深层无法化解的情结,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力,也是司马迁形成对社会强烈批判思想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制度、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变种。  相似文献   

6.
《史记》复仇原型与作复仇取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意识的层面,作借用复仇敌事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遭际和幻想,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他继承了神话反抗神的原型,但经过了个人意识的改造并加以利用,在“善恶报应”等细节原型中,善于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为意识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7.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三王墓》到《铸剑》的演义,反映了“历史中间物”的清醒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着重体验牺牲自身达到与旧世界消亡的目的;明知前面是“坟”而勇往直前的伟大人格。文中对“闲人”,“国王”的憎恶,表达了作者复仇的主题;而黑色人的行为和歌唱,使他的复仇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具有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变》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学上的反映,其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复仇作为一个古老的母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蕴。《铸剑》《石秀》《伍子胥》是20世纪前半期历史小说代表作,均以复仇为主题。与以往历史小说不同,它们在对复仇主题表现方面注入了许多新质:生命的诠释、人性的反思、灵魂的升华等,这些新质的背后折射的是小说家们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是置身于一个社会急速变革年代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寄寓了丰盈的生命意识和理想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感叹,及对复仇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深刻见解全部倾注于其中.  相似文献   

13.
《双城记》和《原野》的主要人物有相似的命运、性格、行为,两位作家对他们的复仇行为的理性思考,实则是一种超时空的感应与对话,体现了他们宏大的宇宙意识和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复仇有三个意义变型:复仇生活、复仇意识和复仇文学。复仇文学不断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使复仇的主题模式和结构模式从传统跨入现代的转型。《红旗谱》在继承传统复仇主题模式与结构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复仇模式的现代性变革,在复仇与革命的主题与结构里表达了丰富的历史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江颖 《文教资料》2013,(32):92-93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在2010年封笔之作《复仇女神》中,为彰显出主人公巴基的个人意识与欲望的矛盾性,运用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女神涅莫西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俄狄浦斯、阿波罗以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种种意象表现了巴基的稳健、可靠和有责任心。但悲剧性的弱点注定了其自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宋朝与辽(即契丹)订立的大量官文书,是宋朝外交屈辱史的真实写照。而《水浒传》中写宋江征辽的官文书,与历史的真实完全相反。《水浒》中作这样处理表现了作品强烈的国家复仇意识,充分说明宋江征辽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展现了梁山好汉“忠义”性格内核中“忠”的一面,也说明了征辽情节的合理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女性主义意识在"复仇"题材家庭伦理剧中全面觉醒。以《回家的诱惑》、《女人的颜色》为代表的"复仇"题材家庭伦理剧立足女性视角,鼓励现代女性冲破爱情、生存和母职的三重困境,去追求和拥有独立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周昂 《学语文》2012,(3):13-14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复仇主题的戏剧作品主要有《窦娥冤》、《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从教材编选来看,西方复仇文学篇目多于中国,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复仇主题文学较少,学生较为熟悉的这一主题的作品还包括《史记》中赵氏托孤,《燕丹子》中太子丹不报仇“无面目以天下”,《水浒传》中鲁提辖为金家父女报仇、《西游记》中的江流儿,卧薪尝胆、精卫填海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士复仇的故事等。其中有一些被创作成了戏剧作品.如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