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颂》四诗颂美鲁僖公,均鲁僖公生时所作。鲁僖公收复常与许而修建寝庙,奚斯因其事而作《閟宫》。其事、其时于诗中皆有线索可寻。其他三诗亦大抵时臣奚斯、史克颂鲁僖公之诗。《鲁颂》纯为颂美,无告神之事。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用“七庙”和“九庙”来代指“国家”的提法《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注:“七庙,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指南录〉后序》:“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课文节选,没有这几句)有注释为:“九庙”代指国家。  相似文献   

4.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5.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教学的本质。然而“教”什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无疑是问题的关键。 历来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单纯的知识传授。因而教者把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解剖开,综合来,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弄了个支离破碎、翻天覆地。教师自以为讲全了,讲透了,然而学生收获不大,效果不佳。这种教学充其量是“喂”,学生“吃”进去了,能否消化则不去管,再“吃”,还得靠“喂”,学生成了长不大的阿斗。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核心句子的含义,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有效解读句意,破解难句、长句、中心句的意蕴呢?我以为,我们必须因“句”制宜,因“句”施教,指引学生寻找最适切的解读路径,方能化难为易,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7.
《毛传》云 :“公堂 ,学校也。”然后世论者或以为是“豳公之堂” ,或以为是“奴隶主贵族议事、宴饮的大厅”等。而公堂应是党之序学 ,即西周姓族地方团体的祖庙 ,犹后世之家庙 ,是宗族成员祭祖、议事、宴饮、实施教化及处理婚丧大事的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8.
过去有两篇游戏文章,都是讽刺文章之病的,很有趣。一篇是《二郎庙碑记》,其文曰——为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庙,修庙莫如修二郎庙。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庙成,庙前有老柏树一株焉。人皆以为树在庙前,余独以为庙在树后。  相似文献   

9.
练气功,第一关就是站好“桩功”,舍此,到老不成功。初学写作议论文,必须先从炼句开始。抑或有人诘问:这岂不迂哉?笔者认为,这不仅不迂,且印证了文章家的观点。清代文章论的著名学者刘熙在《艺概》中说:“练篇、练章、练句、练字,贵乎练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也指出:“夫人之立言,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古时蒙童学文,也是从炼句开始的。明于此,也就懂得了炼句的重要了。先炼什么句?应先炼论点句。因为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往往对论点句的句型、特点缺乏清晰的理性认识,反映在写作中常常是或模棱两可,或缺少肯定判断,或跑题失调少了正确性,或呆板滞涩缺乏鲜明色彩。怎样练?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本为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作之序,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历来释义颇杂,争论至今,未曾达成一致性意见。问题不是在于如何理解“外人”,而是如何理解“衣着”。“衣着”应该是动词。  相似文献   

11.
鲁侯养鸟     
严学兵 《阅读与鉴赏》2006,(10):28-29,69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相似文献   

12.
古代学问家刘勰在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个“章”是“句”与“篇”中间的桥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段”。显而易见,读文章不弄懂“段”的意思是不成的。书要一句一句地读,也要一段一段地去领会,才能进而理解全篇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子思之学师承何人,一直争议不断。通过对新出土材料上博简《子道饿》篇的分析,发现此篇记载的内容是子游事件非关孔子,另外通过对《子道饿》篇中关键字句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子游和子思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为子游所作,而子思所作的《中庸》是对《性自命出》中关于“礼”和“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子思之学师承子游而非他人。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学语法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引进了句群问题。学习和研究句群是很重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这说明他从文章研究中,早就已经意识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集句成篇的重要性了。现在,《提要》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是文学语篇加工者传递的主要交际意图,叙事性文学语篇的“初始句”是全文的首句,在提供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言内语境信息的同时要传递作品的叙述风格、情感基调等文学审美欣赏信息,因此“初始句”在语篇形式上就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特征。从“初始句”实现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对“初始句”为突出语篇的故事性、新奇性或情感性等功能和口语化或书面语化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选择的不同语法特征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小篆字体的产生,历来有秦丞相李斯作和程邈作两种说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在提及王莽时六书,三日篆书即小篆一句下,又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何时称“首”:在古代,诗歌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称“三百篇”,屈原的诗就称“九章”等。诗歌称“首”,最早出现在东晋初年,有个叫孙绰的诗人,在其所作的诗歌《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  相似文献   

19.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我以为都没有切中要意。领会这一妙句之“眼”在哪里?在“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字上,在“酒醒”之后的“愁更愁”上,一句话,在于借物寄情的贴切,在于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20.
初看《养花》这个题目,我以为是一篇写养花的日记。可经过仔细认真地阅读,才知道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含有深刻道理的课文。课文中“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的确是一句千真万确的真理。陶行知曾经说过:“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