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出现了一批以“童年回忆”为主题的小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叙述人称为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对全知叙事视角进行了变革。双重叙事视角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复调意味,具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儿童视角是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视角.对这一独特视角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迟子建的童年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价值现.而这一视角的成功运用,使迟子建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情调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3.
"修辞"不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且是一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手段、方法和技巧.①池莉小说的修辞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幽默与准确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的巧妙转换,以及分析性叙述和比喻、排比的运用.池莉后期小说的修辞风格趋于厚重和理性.  相似文献   

4.
"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相似文献   

5.
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获得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当作重要叙事角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等了一整天》,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从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试图提供解读海明威小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归纳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从体育企业的新视角来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观点,并且进一步阐述从这一视角研究我国体育产业重要意义,迫切性、必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归纳研究我国体育产业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从体育企业的新视角来研究我国的体育产业,进一步阐明从这一视角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意义以及迫切性、必要性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短篇小说《六月演奏会》中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 让两名儿童来讲述发生的故事.透过这样不谙世事的儿童眼光, 男权压制下女性生活的压抑被儿童不经意间揭示出来.而这一点似乎也正是作家创作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把“流言”为解读《长恨歌》的一扇“门”,通过对王安忆创作过程的疏理及对其创作理念的考察,发现“传奇”才是王安忆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隐藏于“流言”之后的主题。“流言”与“传奇”的相承相悖是《长恨歌》贯穿始终的叙述张力,反映在阅读体验的层面上是作者不自主的叙述视角地变化。与张爱玲的“传奇”相比,王安忆遵守自已的写作理念,“刻意”选择一条别样的路,书写自己心目中“王安忆式的传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故事"的主要概念及在当代中西方小说中的不同境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故事"在小说创作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诗歌叙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国内许多研究者、评论家处于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应该是长久浸染了中国传统的"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诗学观念,过分关注了诗歌的美学特征——抒情性,从而忽视了创作主体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叙述。其实,新世纪诗歌涉及叙述并未中断,而叙述与抒情并不对立,它们相融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历史扣现实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整体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扣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