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明代法政体制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明代臻于完善。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正式以三法司相称,司法审判中,实行刑部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的三法司会审制度。这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制约,旨在防止刑部独揽审判权。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司法权受到皇权、后妃勋戚及行政长官等的掣肘,尤其是明中后期厂卫的干扰,致使法政体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明代大案多枉”。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即“法外无刑”。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应坚决取缔“法外有刑”。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其具体表现:刑罚从随心所欲到五刑制度的确立:宽仁慎刑,爱惜人命:德主刑辅,注重教化;慎重刑狱,以防草菅人命。以上几个层面具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慎刑观精神。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酸法”制备的Mo-Fe-MgO为催化刑,在850℃下,以Ar为载气,CH4为碳源,制备生成单壁碳纳米管.重点研究了催化剂中Mo的含量对单壁碳纳米管制备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Ar载气中,提高Mo-Fe-MgO催化刑中的Mo载量可以提高碳产率,但同时也造成产物中单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大幅下降.依据碳产率以及产物中单壁碳纳米管含量的变化,给出了Mo-Fe催化刑的最佳组分比例.  相似文献   

6.
在《易经》的部分卜辞中 ,记载了商周时代的“自由刑”:一是圜土之刑 ,包括该刑在刑罚中的地位、执行处所、执行方式、防范罪犯逃脱的设施、刑期等内容 ;二是肉刑的附加刑 ;三是坐嘉石之刑。以上内容可与《周礼》的有关记载互为佐证 ,较为可信地反映出商周刑罚种类之一的“自由刑”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执行死刑的方式分为“公行”和“密行”,在中国古代时期称之为“明刑”和“隐刑”。统治者根据罪犯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不同的地点对死刑犯行刑。既达到了“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照顾有身份的贵族的颜面。这一方式在以后的朝代也颇为常用。但是,在有关汉朝的史料记载中,在汉代死刑的刑名中,却没有关于秘密行刑的方式。因此学者们都认为汉朝时期不存在“隐刑”,但是史料中又记载了大量的关于罪犯“下狱死”的资料,其死刑地点不是在公开场所,也就是说许多罪犯是在监狱中死去的,那就意味着汉朝时期执行死刑的方式,很有可能是采取公开场所行刑的“明刑”,兼采取在秘密场所执行的“隐刑”两种形式。本文进行了逐一考察,“下狱死”确实属于“隐刑”范畴。  相似文献   

8.
象刑与五刑     
象 刑 与 五 刑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刑 罚 制 度 。 五 刑 是 指 四 种 肉 刑 与 死 刑 , 即墨 、劓 、膑 、宫 、大 辟 五 种 刑 罚 ; 象 刑 是 以“画 衣 冠 异 章 服”的 办 法 来 模 仿 、效 法 五刑 的 一 种 惩 罚 方 式 。 五 刑 行 于 阶 级 社 会 , 而 象 刑 则 行 于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尧 舜 时代 。《尚 书·尧 典》和《皋 陶 谟》中 的 五 刑 实 际 上 是 指 象 刑  相似文献   

9.
据胡家草场汉简所见汉律可知,汉文帝时期赎刑调整大约发生在文帝十三年至后元元年间,内容主要是律文中的具体赎刑转化为罚金刑,赎刑的适用则被限定在“以赎论”的范围。其原因是汉文帝废肉刑以及保持赎刑体系稳定性的需要,体现了彼时立法者对律文系统性的重视以及立法技术的进步。赎刑调整强化了汉代罚、赎不分的观念,对汉代经学及晋律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汉律中“以赎论”的适用方式则被唐律所继承。  相似文献   

10.
《刑戒》一书是明代吕坤根据自己多年的司法行政经验,在任刑部侍郎时写的。此书本自儒家仁爱思想反对滥刑、酷刑,自行世以来就被明清官员,特别是州县地方官员奉为刑讯的圭臬。历代反对滥刑、酷刑的思想家、佛界人士、官员都极为推崇,成为明清以降,特别是清朝州县地方官处理司法诉讼、刑讯的指导,影响极其深远。《刑戒》一书内容具体而具可行性,是研究清朝法律制度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1.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这样极简的一句话,点明了地点、时间、事件和作者的心情。后人将这句话的前四个字作为这首诗作的题目——《苏秀道中》。诗作的作者是宋代的曾几,这首诗写作年代不详,可能作于诗人担任浙西提点刑狱期间。“苏”指江苏苏州;“秀”指秀州,今浙江嘉兴。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观念是法治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法治赖以实现的精神支柱与灵魂。传统法律中的“人治”、“权即法”、“法即刑”、“等级特权”等观念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障碍。其中的“礼法互补、综合为治”、“重义轻利”、“天人合一”、“壹刑”、“无讼”等观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黥刑起源于三代之前的古老部落——苗族。而后经过历代王朝的承袭,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与其他刑种结合使用的复合刑。汉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后,虽历代刑律中再无黥刑之设,但黥刑之用却从未间断。至宋代,黥刑演变成了更加残酷的“刺配之刑”,即集杖、黥、流、役于一身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抢劫盗贼、赃吏、犯罪军士及其他情节严重的犯人,刺配之刑的使用对元明清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象形在中国先秦史尤其是中国刑法史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用民族学、考古学等材料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中国与外国相对照地论述象刑就是以“画衣冠异章服”为形式,以“耻辱其形象”为目的,以不戕害罪人肢体为特点的一种象征性惩罚,象刑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5.
《河北自学考试》2004,(6):30-30
监所管理专业(独立本科) 一 、考 试 内 容 本 课 程 的 考 试 内 容 以 课 程 考 试 大 纲 为 依 据 ,其 内 容 为 : 教 材 第 一 章 主 要 介 绍 监 狱 起 源 、夏 商 监 狱 、西 周 拘 禁 监 和 行刑 制 度 。 重 点 是 西 周 监 狱 与 行 刑 制 度 。 第 二 章 介 绍 中 国 古 代 监 狱 思 想 的 形 成 、定 型 和 基 本 内 容 。重点 掌 握 监 狱 行 刑 的 目 的 、等 级 宗 法 治 狱 原 则 、悯 囚 原 则 、根 据 时势 需 要 调 整 刑 狱 对 策 等 主 要 思 想 内 容 。 第 三 章 至 第 四 章 介 绍 中 国 古 代 监 狱 立 法 和 …  相似文献   

16.
宋初“折杖法”的施行,使封建五刑中的笞、杖、流刑设而不用,只剩下死刑、杖刑(包括脊杖和臀杖)和徒刑,徒刑的适用面也极窄,刑罚体系因此轻重失衡。宋朝政府将前代的配刑加以规范后广泛地适用,配刑遂成为宋代最主要的刑种。配刑在起源、性质、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流刑,也比流刑残酷。但由于配刑弥补了“折杖法”施行后刑罚体系等级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并能满足国家不断增长的工、杂役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故配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晏子主张慎刑,提倡刑德兼施、先德后刑。晏子“德以怀人,刑以防非”及“先施而后诛”的“刑、德”思想承继齐学传统,借鉴了《吕刑》、管子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蕴含着个体尊重、和谐相处、终极关怀等人文关怀思想,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古人设计了有条件的刑讯制度、慎狱恤刑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监察制度等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法律制度,并确立了“德主刑辅”的德治观、“无讼”的法律价值观等等,表现出传统法律文化与《论语》人文关怀思想的契合,也展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人文精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自由刑处于当今世界各国刑罚体系的中心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由刑面临着改革和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短期自由刑更是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短期自由刑的一般理论入手,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短期自由刑在中国是否应当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刑”、“法”二字的古形古义;从古文字形体及其衍变入手,系联考古发掘的上古史实,辨明二字的形义根据,以个案的方式,做了古文字与上古史的局部印证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