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地球历史上生物与环境的耦合演进;分析了人地关系的演化,得出人地关系相耦合而演进的结论;说明人类应协调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3.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以恢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回顾了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成就,及对今后的趋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而人地关系是地理学埋论的研究重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切发展缺乏后劲.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等人地关系理论的分析,认为不同的关系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一同认识,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泛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与自然辩证法的交叉部分。近现代的人地关系理论归纳起来有两类,即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世界上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终于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8.
9.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但归根到底属于人文学科;科学哲学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科学哲学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现实性,关键是要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寻找和发展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学术制高点。重新思考科学哲学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有助于使中国科学哲学走出困境,开辟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素养"是对语文课程目标新的规定。但从概念的明晰性的角度来看对"语文素养"的理解还存在着多种看法和认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是当代发展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社会发展的代价理论也经历了形成、发展等阶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对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代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20世纪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的范畴之一。意识形态(Ideologie)也是基本内涵存在激烈争议的一个概念,对意识形态范畴的不同理解和使用,折射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范畴的革命性转折使用,成就了他对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意识形态范畴的动态复合性,决定了其内涵处于流变过程中,体现了人类思想认识不断向深处转化。  相似文献   

14.
HPS教育及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PS教育是近年来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一种科学教育观。HPS教育理论、HPS课.程以及HPS课程的实施对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法律有其哲学思维方式和审视事物的独特视角,在与原始神判法,即宗教思维模式分离后,在宗法性传统宗教哲学影响下衍生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范式,这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样宏观的分析和笼统的概括,更应具体厘清内在的哲学思维方式,以期做出更为具体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为天人交感的宇宙观,道德化的法律观和息事宁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ways in which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a culturally‐sensitive curriculum may contribute to their developing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 It uses a narrative‐inquiry approach to explore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 and curriculum in a Canadian inner‐city, middle‐school context. It considers ways in which the curriculum may be interpreted a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tudents’ home and school cultures.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made efforts to be accepting of the diverse ethnic, linguistic,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that students brought to the school. However, examination of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school curriculum events and activities revealed ways in which balancing affiliation to their home cultur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abiding by expectations of their teachers and peers in their school context could be difficult. The stories highlight ways in which 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events may contribute to shaping the ethnic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ways not anticipated by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从不相关到弱相关再到相关联最后到强相关的演进过程,阐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立足于历史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关系的最新概括。  相似文献   

18.
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看,哲学对象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哲学问题不仅要从科学及事实判断的层面上进行阐释,而且还应该从形而上学和价值评价的层面进行间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中存在着迷信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重结论轻根据,重肯定轻质疑,化多元为一元,视猜测为真理。导致学生偶像重重、思维僵化、不善追问、缺乏创新能力,这与长期以来哲学与科学教育未能有机融合有关。时代呼唤科学与哲学的重新结盟,充分发挥哲学对科学前提和结论的批判、质疑功能。要充分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广泛吸收科学哲学的优秀成果,凸显和改进认识论,形成科学友好型哲学,在各科学专业中开设这样的课程,或在科学课程中融入这样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是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的时髦话题,而哲学本性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从哲学本性审视创新思维,是远古与现代对话的一种尝试。本文针对目前创新思维研究操作层面阐述多、理论分析不足的局限,在对创新思维进行哲学层面描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创新思维是哲学题中应有之意,并探讨了哲学对创新思维的作用机制:找准视角、大胆怀疑、勇敢批判、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