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梅什金以不同的形式爱着两个女人,最后却将她们都伤害了。不仅他的拯救行动归于失败,其爱情也演绎成了一场悲剧。他个人性格上的软弱以及时代的黑暗是造就他的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梅什金的个人理想彻底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对关、对理想的彻底绝望。作家在刻画悲剧形象、描述悲剧故事的同时亦提出了信仰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表现在他出于高尚的愿望来抗拒命运,结果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命运使俄狄浦斯这一理想的英雄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就值得怀疑。对神、命运合理性的怀疑,对于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肯定,正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兴盛时期民主派思想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康 《学科教育》2011,(2):60-6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相似文献   

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了三个自然与非自然意象:光明、黑暗与马车传说。光明象征着理想世界,黑暗象征着现实社会,马车传说与作者哈代的宿命观相联系。黑暗社会与作者的宿命观又是造成苔丝的个人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这两类三个意象表达了他反对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先进思想,以及对失身女性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立志走出大山,立志读书,立志修身养性,立志救国,一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青年毛泽东给青年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代大学生应以毛泽东为楷模,学习他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并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孟庆科 《文教资料》2007,(20):88-89
《儒林外史》一书中,不仅有吴敬梓对儒林文士的讽刺,宣泄对世事的不满,同时,他也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吴敬梓一生未曾做官,因此他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只能借文学作品表达。吴敬梓清醒地认识到,在政治黑暗时代,仅凭个人的政治抱负是无法拯救社会的,这种政治理想也就难以摆脱破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一 在创作实践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人物是创作的客体。在整个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该发挥他的主体作用,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确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活动和命运,就是说,创作主体安排创作客体的活动。这是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所处的最常见的一种存在形态。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赋予特定的性格、命运和生活道路,信手写来,挥发自如,常常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屠格涅夫的著名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是俄罗斯思想所深刻体验着的。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一思想问题十分关注。通过对其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可以看到陀氏认为个人的命运远比世界和谐重要得多。他相信,只有建立一个全新的神权政体,才能实现关照个人命运的理想世界。陀氏这种解决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的方式存在弊病,但他对于个人比世界和谐重要的观点是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高加林形象的研究,分析了《人生》中的隐含作者对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对当时社会不正之风的尖锐批评。出于创作的功利目的,他在扮演一个青年生活指路人的角色的同时,站在肯定和维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的立场上,否定了高加林们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理想的积极意义,甚至不惜让高加林违背自己的性格发展逻辑走上自我忏悔的道路来演绎自己的政治理念,其结果是使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受到极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他半个多世纪追求、奋斗与革命实践的光辉结晶,也率真地表现了他鲜明的性格特征。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崇尚意志的力量,凭借这力量去主宰个人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主宰大地沉浮,实现人生理想。他喜欢搏击风浪,喜欢在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得理想的实现。毛泽东又是个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他诗词中表露出的高扬的精神、超越意识、豪迈情怀以及丰富的感情色彩,展示了他独特的性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杨静芝 《学语文》2014,(2):13-13
正一、关注作者,深入了解写作背景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个人境遇与时代命运结合的产物,所以在每位作者的笔下都有着自己性格特征、命运遭际、思想见解和时代风物的投影,因此在进入正文的学习之前适当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一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以儒家的“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在对理想人格的理解与追求上和前人相比,更具现实性、开放性和理性的思考。家庭教育、社会现实、个人的选择是影响曾国藩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特殊的历史环境成就了曾国藩一世的功业,同时也决定了他理想人格的悲剧性结局。对这一代表了传统社会主流意识的人格模式的反思,有助于当代人更好的确立及实现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对职教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出身于匈牙利的英国科学家、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并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默会维度》(The Tacit dimension)中对默会知识和默会认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正如他在《个人知识》一书“前言”中所说:“我要确立另一种相当广义的知识理想。”这种知识理想就是他首次提出的以默会知识(tacit or inarticulate knowledge)和默会认识(tacit knowing or articulate knowledge)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知识理论。这是波兰尼整个哲学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突出贡献。作者认为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以自己的象征性、多义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吸引着一代有一代的人对之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在书中作者对清教窒息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作者本人的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他又不能完全否定基督教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作者的这种倾向反映在他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的安排上,本文主要从作者对海斯特的命运的安排上来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宋江的命运虽然是悲剧性的 ,但他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悲剧角色 ,而是一个超悲剧的人物。宋江的失败具有丰富复杂的多重含义 ,它既是宋江个人以忠义为人生最终价值目标的失败 ,也是《水浒》作者塑造完美艺术形象追求的失败 ,也是一个时代忠义双全、无能无用的人格理想的失败 ,更是我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儒道释三位一体为基本构架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文学史中争议颇多的复杂典型。本文从创作主体意识的角度,发掘这一形象内蕴及其对于肖洛霍夫创作发展的重要意义。葛利高里形象在作者创作史上是新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从表现“人的魅力”这一主旨出发,展示了主人公不断为自身设立矛盾、追求自我实现的伟大生命运动。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性格中的动摇、迷惘并不是其悲剧命运中否定的因素,而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进步。作者站在人类学美学的高度,肯定了葛利高里积极追求的精神和人格的崇高美,因为这种追求是人向命运的挑战,它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 葛利高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作者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产物,他为肖洛霍夫创作开辟了一条以“表现人的魅力”为主旨的新的创作轨道,标志着作者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和深化,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历史命运进行哲学概括的价值论思想,为作者树立了一座悲剧史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