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地考察包括新化运动在内的五四运动,人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五四”精神是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构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首先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是十五大的中心议题;十五大是我党历史上又一座丰碑。要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最根本的是要牢牢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深刻领会十五大精神。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认,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实践“三个代表”,推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军事斗争准备和海军现代化建设培养“打得赢”、“不变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院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深入学习贯彻江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院校建设,本刊特开辟专栏。  相似文献   

4.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文化心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等。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商业化外在化倾向明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等问题。根据高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校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必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传承学校特色和文化优势;要立足学科优势;要依靠全员的努力和创造;更要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是我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她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建理论,是新世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要全面深刻认识十六大精神的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其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其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精髓。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切实把十六大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种力量的动力作用都是通过人的动力作用而实现的。先进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决定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而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先进化的精神动力是通过先进化的功能而起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先进化,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西林 《天津教育》2002,(11):12-17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主体能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之于德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的建构,离不开法治建设,也离不开道德建设。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互作用,法的价值与道德价值高度整合,可以有力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着重探讨在政治文明进程中,法治之于道德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道德是塑造、提升和完善人性的一种实践一精神活动,德性是人性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性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邱琳 《河南教育》2010,(12):12-13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平”精神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方向和目标。高校教师应自觉以“三平”精神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培养对教育的极强烈责任感,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是第三代领导人在理论上新贡献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新课题。三个代表的基本精神是论述新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根本指针问题,重点是论述和回答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中的先进性问题,以便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3.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具有特定内涵,同时也具备与时俱进、包容并蓄的特质。沂蒙精神是开放和包容的,进入新时代必然要有新的发展,也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铸就“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理论根基;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提炼概括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构筑“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实践基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党性品格;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含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期我们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课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建党学说新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和马列主义的建党理论。“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三个坚实基础,即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山先生认为民族道德、民族精神的兴衰关乎国运之兴衰,要建立一个能够与欧美强国并驾齐驱并驾乎其上的强中国,就必须恢复我们的民族精神,加强我们的民族道德建设,对于全体国民而言,要加强建设集合中外化之精华的传统道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于国民中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群体-党政官员而言,则还应加强“天下为公”“官为民仆”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山先生本人就是国民公仆的楷模,他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实施党中央“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的重大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主席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努力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视角扩展到精神明和上层建筑的领域。本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化大背景和党在历史斗争中所代表的化方向进行论述,以证明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必须始终坚持代表先进的化发展方向,这是时代对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正面探讨“父母官”现象,深刻揭示了“父母官”的封建本质及其称呼长期传衍原因,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成人高校后勤管理,单纯依靠过去那种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了。现代管理实践证明:要成功地管理一个组织和一个部门,关键在于如何吸引这个组织这个部门的全体成员,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这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对于高校后勤我们可称之为。后勤精神”。“后勤精神”是后勤的灵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总体上讲,目前各成人高校的“后勤精神”建设还处在萌发阶段,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此在成人高校后勤管理深化改革过程中,培育、建设后勤精神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在好奇心的驱使和求知欲的激励下,古希腊哲学家从观察自然,思考人事中得出了关于世界的种种观点,从世界是某种实物,到世界是数量,是多种实物,是存在,到世界是人,是人的精神,到世界是包括自然,人及精神的实体,古希腊哲学完成了世界的全面认识,而且它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笃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