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能动地参与创作的接受。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是读者发挥想象、挖掘文本意义的基础结构。为使读者有良好的审美反应,并使图书畅销,编辑必须协调好文本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等之间的距离,使之接受文本,并达到“心的层次”,实现图书的双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作者为中心和文本决定一切的文学理论抹杀读者的作用,忽视读者的创造性和主观性,然而在对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以及不确定性等召唤读者进行能动参与.理解的历史性,造成了"作者死亡"和"读者重生"的局面,也为读者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在《受活》中使用"方言"进行历史的还原。方言代表了一种"此在",在情感上更能拉近接受者的距离,使读者对于作者的意图有更好的把握。同时,阎连科通过"絮言"来改变文本的叙事结构,在正文之外对"异故事"的讲述,将文本的封闭结构打开,让文本置身于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阎连科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语言的还原,使历史回复到原初状态,重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乡村"。  相似文献   

4.
石戈 《英语教师》2023,(18):14-18
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从编者、文本、学生三个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视角解读,联系单元话题,捕捉显隐双线;从文本视角解读,分析文本特点,设问启发思维;从学生视角解读,立足学情,创设读写情境。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文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个视角的文本解读,设计“读思言”学习活动。提出在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见文见人、通读超文本微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相似文献   

5.
戴舒芩 《文教资料》2007,(21):61-64
接受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美学思潮,是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它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力求对其理论重点读者、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其理论的未尽之处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6.
夏芳 《广西教育》2011,(31):17-17
一、“由言逆意”解读文本法及其局限性解读文本时,教师容易受到思维模式的制约,即通过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解剖、分析,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者或编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要表达的意图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和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虽然这种文本解读策略能使学生在思想升华、人生感悟方面少走弯路,但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这种“由言逆意”的文本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8.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梁德明 《广西教育》2013,(12):47-47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增强了,学生"由言揣意""由言悟美"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文本的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读鉴赏中,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可见,文本细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妨从文本细读开始。  相似文献   

11.
阅读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阅读效果,"体验阅读"活动需要通过积极构建多元化的阅读环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阅读环境的创设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创作主体的文本创作与阅读主体的创作阅读这两者之间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时间距离”,所以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是紧跟作者的思路、附和作者的思想,还是读者克服由于时间距离带来的消极因素,合理的完形补白,积极的进行自己的审美体验,读出自我,是摆在文本阅读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阅读主体进行文本阅读时,必须努力消除“时间距离”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阶段,中国读者选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不同理论。中国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阅读是一种随着时代变迁的政治性阅读;读者在依附与创造之间存在一种辩证法;不仅存在创造性阅读,也存在教条式阅读。我们一直在重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积极介入政治、对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异常敏感的法国知识分子,巴特提倡读者通过阅读来颠覆文本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巴特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强加于读者的"可读的文本",而是开放的、引人写作的"可写的文本"。而决定一个文本是"可读的"还是"可写的",关键并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读者的阅读。由此,巴特提倡"抬头而读"的阅读方式,使读者摆脱受制于作者意识的"消费者"身份,而以"生产者"的姿态将"导引之文"作为"可写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写。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兴起,一经问世就激起了巨大的理论反响。它的读者中心论不仅对创作产生了影响,对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不无启示作用。本文认为从读者这一维度出发,能避免古代文学争论中使众多说法趋于一致的企图,并从伊瑟尔的意义空白论和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两方面出发,探析了同一问题不同理解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同时为读者提供几种合理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设计、利用和想象的层面上,当代文学读者在理论上被置于一个有决定权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处于被给予和被利用的存在状态,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力量。由于文学功能和作用的被设定,文学的价值取向也被规定下来,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学教育,文学读者成了一个虚构的符号,读者的需要成为一种政策预设,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设计的产物。由于文学阅读的统一,文学感受的一致,最终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趋同化,形成文学生产的循环和等质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介绍了图式、图式理论以及它们在第二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应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读所具有的图式,并有意拓展该图式(即背景知识),才能使读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摘要:儿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离不开历史的纵坐标与现实的横坐标。二者交汇而形成的区域就是作家的视域,它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可能达到的认识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而读者对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接受状况,则直接受到其审美期待视野的影响,他视野的宽度与厚度也无非由传承历史与现实的审美指向与价值准则而来。因此,无论是就作家创作还是就读者接受而言,儿童文学都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9.
萨特提出了有关文学接受的一系列观点,如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情感的介入、阅读即创造、阅读是读者的预测和期待等。这些观点后来为接受美学理论所接受并被文学批评实践反复证明。其中某些观点虽有偏颇之处,然其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电子阅览室是读者在图书馆获取电子资源的服务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管理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积极探索其服务管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