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一、“跳”出语文教材学语文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学实属世界奇迹。我们在对教材指手画脚的同时,恐怕也难拿出一套最佳方…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曾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的确,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可见语文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师要从单一的重视课本内容的传授,转化为多角度把脉课本,以课本为圆心,向四周扩散,将单一的教材跳到多元的文本,跳到适合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乐土,让学生更广、更多地接触学习材料,海量阅读,厚积薄发,学生才是真正学了语文,将来还会更好地用上语文。  相似文献   

3.
怎样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其实,在课本和课堂之外,一直存在着许多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应该借助"生活"这位老师,淡化学科边缘,引导学生在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潘仪岚 《教师》2013,(9):52-53
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力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拓。一方面开放语文课本,即把教材的背景资料、作家事迹等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补白”;推荐同题材或者同体裁的文章做到以精读带博读;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一些阅读方法,发挥教材的“学习指导功能”。另一方面开放语文课堂,开展“生活语文小文库”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语文,拓展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课堂效果不但要师生互动,还要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预习讲方法,而且要求教师钻研课本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同时掌握方法:"怎样掌控课堂,怎样引导、启发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有收获,达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处处与听说读写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与课本的范围,语文教师如果仍然抱着教材死教书,培养出来的学生恐怕就只是一些书呆子和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文章,就不能了解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成就,如果一味强调课本,就容易与时代脱节,而且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完善。有的教师一味死抠课本,不注重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当然是主阵地、主渠道。但是,语文学习也不能死啃课本,死抱着课堂不放。我要求学生还要能够跳出课本,打开视野,拓宽眼界,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深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学习是慢工出细活,靠的是熏陶渐染,靠的是“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语文能力是人类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语文学习仅仅限在课本、课堂之中,它将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跳出”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是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跳出来,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由课堂到课堂、由课本到课本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与处理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搜集与处理信息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育的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增加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增进课题教育的发展距离,拉近语文教学的教育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利用语文教育中的文字教学、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使学生焕发出他们勃勃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健康优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凤莲 《考试周刊》2013,(14):43-43
<正>"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针对这样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应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简单机械地教课本,只能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框在小小的文本里,框在课堂内;而  相似文献   

13.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学校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相似文献   

14.
陈雪根  高志刚 《广西教育》2006,(1A):85-85,95
语文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语文能力是人类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如果把语文学习仅仅限在课本、课堂之中,它将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跳出”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是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跳出来,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学习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重点不在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而是着力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需要和开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紧紧依托语文教材,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学生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在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中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之目的。一、结合语文课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文学底蕴的积淀,文学知识的丰厚,绝非在课堂上听教师口惹悬河地讲述以及反复诵读课本所能达到的。学生要有诵一读三的经历,要有品一阅三的过程,要能拓宽"法定"的语文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用陈旧的观念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8.
张艳 《文教资料》2012,(28):51-5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植根于现实,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活用教材,举一反三,把儿童熟识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悟,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他们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力争教"有生活的语文"。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它表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即消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将教师从课本世界、课堂世界里解放出来,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表达了语文学习具有开放的特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渠道应是打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