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泽明和他的《罗生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泽明是著名的世界电影大师。他出生在日本东京的武士家庭,从小酷爱西洋绘画。在50年的导演生涯中,执导了30余部电影,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具有西部片式的艺术风格。《罗生门》为日本电影走上世界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永存,它的多视角创作方法,快速跟拍的摄影技巧,使黑泽明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成名,从此奠定了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96):18-19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杰出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评价极高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许多中国学者翻译。其中卜宏霞、魏大海、楼适夷三位学者的译本有鲜明的特色,译作语言考究,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多为短篇小说,总带有一种伤感的情调。《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为经典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寓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本文从《罗生门》入手,分析了芥川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心解语录 我们总会面临这种境况:必须想出一个办法。哪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种所谓的“办法”,总是损害某一方的利益,而尽量保证另一方的利益。我们难以选择,做着艰难的比较和衡量,稍有不慎,轻则会让我们犯错。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塑造了一系列由繁荣转为衰败、由存在转为消亡的景象,揭露和阐释了现实社会的变化无常及人性的悲哀,表达了一些自己对人性和生死的看法和见解,从本居宣长的角度来看就是"知物哀"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顾亚娟 《文教资料》2011,(11):36-37
《罗生门》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鬼才"——芥川龙之介的名作,小说的结尾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本文从芥川龙之介试图走出失恋阴影、写"脱离现实的""愉快的小说"这一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出发,从下人身上寻找芥川的影子并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下人的行为,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9.
<罗生门>是日本文学鬼才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通过描述一个被主人解雇,走投无路的下人从生活的受害者到强盗的蜕变史,揭露了人性中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而对于这种揭示,芥川并没有采用突兀的、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是设置了一个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过程.小说取材于平安时代说话集<今昔物语集努,作者通过对其中个别情节的更改利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揭示了造成利己主义人性悲剧的社会根源.而其时空及情节的设置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似文献   

10.
对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相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不能离开原文,它是"不逾矩"的;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不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包含了作家的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1.
吴卞 《零陵学院学报》2014,(1):39-40,43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183;安妮&#183;波特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创作手法上,她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失窃》是波特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特色明显。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失窃》中女主人公钱包出现的几个画面场景,探索象征这一手法在《失窃》中的运用,旨在围绕小说《失窃》中钱包出现的场景,分析钱包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往来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两国之间多年的文化交流,使中日两种语言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日本从汉语中引进大量汉字、汉语,在使用中慢慢变成日语。同时,中国在近代也借用日本人创造的汉字成语。这些同形词有利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语言的学习,但由于其中一部分同形词的词义、用法等的差异,阻碍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学习。因此本文主要以《罗生门》为题材,具体分析文中的中日同形词,并将其划分为三类: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举例分析并比较它们的不同。最后提出在学习中避免对中日同形词误解误译的对策。本文的中日同形词是指中日两国语言中现在仍在使用并存在借用关系,且不考虑简体字与繁体字差异的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13.
魏微的中篇小说《化妆》,展示了女主人公许嘉丽由于自我身份的缺失及认同的危机,迷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自律与道义担当,在现代都市物欲与情感生活中的迷惘、痛苦与挣扎。嘉丽内心多疑、庸俗与变化无常的情绪,使她真正体味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黑夜。  相似文献   

14.
从蓝本到影像等方面解读了《罗生门》的主旨、结构等特质,旨在说明,影像与原著在叙事语言、叙事策略上是有所差异的,影片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铁凝的长篇代表作———《玫瑰门》,是反思“文革”的一部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丑恶人性的成功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女性躯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欲望的坦然承认以及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理解,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女性生存的百态图。由此,铁凝的写作风格也由清新、纯净转向深沉厚重,在拷问社会、“反省自我”的路上有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罗生门》故事简单,情节却很离奇;出场人物很少,内涵却很深刻。它在深刻揭示人心险恶,人性丑陋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提出了有益警示。  相似文献   

17.
《蝇王》是寓言体小说,其通过赋予故事中人物和实物以象征意义对现实社会进行折射,充分表现了社会中人类内心善良的一面是由于后期教育、社会习俗以及法律法规等文明的因素所赋予的,这些善良因素一旦缺乏了文明的束缚,人本性的邪恶将会暴露无遗,导致社会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罗生门》发表于大正四年(1917年)十一月的《帝国文学》,是芥川龙之介最初的杰作。作品充满了利己主义的思想,并透射出了人类的脆弱。从作品中的雨这一场景入手,分析雨中仆人的不安与彷徨,并从中窥视当时为了生而烦恼的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邦达列夫的哲理小说《岸》中,标题"岸"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结构的分析,解读出"岸"即是时间洪流中,对存在于人记忆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回溯与追忆。  相似文献   

20.
麦卡锡小说《骏马》中的"葬礼"意象具有超越俗世丧葬和宗教救赎的丰富的象征意义。葬礼象征结束,象征开始,也象征从结束到开始过渡过程中的痛苦挣扎。"葬礼"意象的运用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维度,拓宽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