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之后逐渐演变成北方民族宗教(萨满教)中,神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巫师的称呼。[1]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萨满"通过祭祀或仪式为其信徒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病痛。关于学者们对"萨满"的研究,最早可见1914年善之在《地学杂志》上发表的《萨满教》,[2]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在2004年以后呈上涨趋势,2010年后明显增多,研究方向逐步拓宽,纵向不断向深层次挖掘。研究的主题以萨满教、满洲族、权利主体、蒙古族、萨满文化等为主,涉及的民族有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汉族、鲜卑族、羌族等多个民族,涉及文化领域包含民间文学、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领域。研究的地域范围以东北和蒙古地区居多,因为"萨满教"曾一度在东北地区被广泛信奉,至今信徒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开发和利用萨满文献能够推动萨满文化研究的发展,是研究者们更好地做学问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著名钢琴曲作家莫尔吉胡先生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具有典型的蒙古族民族艺术特色。这部作品集从多方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如萨满教信仰文化、狩猎游牧文化、马文化和舞蹈文化等。这部作品集也是第一部内蒙古钢琴音乐作品集,作曲家运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多姿多彩的草原生活,表现了曲作者对草原人民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应将优秀的蒙古族文化纳入蒙古族幼儿园课程中。蒙古族幼儿园课程可以分为蒙古族生活文化课程、蒙古族礼仪文化课程、蒙古族文艺文化课程、蒙古族技艺文化课程、蒙古族信仰文化课程、蒙古族节日文化课程等六类。蒙古族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民族性、兴趣性、价值性原则;选择步骤是普查蒙古族文化资源一关注蒙古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一筛选蒙古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青海蒙古族是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为“德都蒙古”.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较好地传承了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剪发礼”是伴随着特定年龄举行的人生通过仪式,且与蒙古族早期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息息相关.研究青海蒙古族“剪发礼”的过程和功能,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本子故事是集说、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族由来已久的英雄史诗传统,而且又促进了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体现出蒙古民族在接受他民族文学影响时积极的文学重构精神。本文主要从表演的布局结构、故事题材、选用语言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蒙古族本子故事所体现的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媒体动画创作中,以东北民间故事为题材,以民俗造型艺术为作品的艺术造型,不仅增加了动画作品的民族风格,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内涵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新媒体动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汉不同时期陶塑的类型和特征的分析,梳理出其艺术风格形成、发展、流变和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是汉代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发展的物化;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它是雕塑艺术和陶瓷艺术创作的结晶;它是两汉文化现实主义土壤中的产物,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发展演变状态。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族艺术地域性、生活性、民族性的本质特征,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诸多变异。区域性的社会结构不断重组,文化边界逐渐消融,文化载体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异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地被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表述出来,民族文化信仰开始动摇。在这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中,负载着民族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传统民族艺术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中持守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信仰,是传统民族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以下6个方面阐述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即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蒙古族自由精神的价值;蒙古族务实、顽强的精神价值;蒙古族诚信的精神价值;蒙古族文化的行政管理价值;蒙古族文化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价值。并提出要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蒙古族的灿烂文化,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尽管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萨满文化是封建迷信的,但这一文化体系经历了数千年之久依旧被人们传承沿用必然有其自身价值。本文以纪录片《远山远处》为例,通过描绘患有自闭症儿童荣恩一家远赴蒙古草原寻找萨满并寄希望于萨满医术的故事来解读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培养造型能力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观察意识,解决好构图、形、光影调子等等容易忽略的问题;同时素描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不能停留在于技巧的训练,要融入思想、观念和情感,以拓展素描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方文化逐步侵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领地,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已处在技术困惑和文化迷失的双重困境,造成了武术拳种式微和人才失衡的局面。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就要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只有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修习,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才能构建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新体系,传承中华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困惑与征途:对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面对的全球背景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抑、国内竞技武术的排挤及其生存内环境的恶化等诸多不利因素,提出传统武术要发展,需要在传承方式、人才后备培养、传播方式及科研力量等方面不断开拓,要与竞技武术和谐发展。理顺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的渠道,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技击性及多样性,实现良性循环,不断拓展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空间,给21世纪的中国传统武术以科学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14.
到底什么是中国武术?它产生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此类问题虽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似乎至今并没有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由此导致了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武术不仅是现代语境下的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此研究武术的概念,首先应该对中国武术产生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格斗技能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最初源头,但中国武术直接脱胎的母体则是古代武艺。武术与武艺的最终剥离,大约发生在我国的秦末汉初时期。而作为中国武术的真正形成,则应该是在我国的宋代。  相似文献   

15.
休闲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乐趣,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和行为姿态。这正是美学视野下对休闲时代面临的严肃的命题,而中国武术无论作为一种体育健身项目,还是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都是较为适宜的明智选择,尤其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具有从媒介、形式到意蕴三个主要方面的突出的审美特性。因此,本文从休闲时代的社会特征入手,全面剖析中国武术休闲美的构成特征,并对新时代重塑中国武术审美形象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1)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2)扩大武术教育覆盖面培养武术休闲审美能力;3)充实武术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感受力;4)举办民族艺术精品博览会展现武术媒介美。  相似文献   

16.
素描作为一门伟大的艺术,几乎蕴含造型艺术的全部秘诀,人类从古代涂鸦开始就一直试图接近秘诀的核心——造型密码。笔者以数十年素描研究和素描教学为基础,将头像素描造型中探索到的“造型密码”以文字方式叙述,从线性密码、结构密码、光影密码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文化学、审美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研究视角,对处于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化”的武术与“艺术化”的武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分别以“竞技”和“审美”作为各自的导向;面对文化的变迁和消费的转型,可以以“艺术化”的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出场”方式,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得中国武术能够逐渐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回归大众主流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素描是造型艺术 ,也是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表现自然物象的单色绘画方式。学生从素描中得到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获得多因素表现自然的形式与方法 ,它不仅仅是造型能力的培养、技术的训练 ,也是观察方法、感觉、认识和思维的训练 ,又是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 ,更是艺术素质的培养。而设计素描则是以设计艺术为目的 ,根据素描造型规律和设计艺术要求所作的单色形象绘画 ,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要求 ,培养更严谨准确的造型能力、多维的思维方式、空间和推理的表现方法 ,是预想设计后的素描活动 ,是在获得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后进行的设计专业素描训练 ,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有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提出了更新设计素描的教学思想,科学设置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改进设计素描的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