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劝阻     
口语话题小朋友们,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不文明,甚至有安全隐(yǐn)患(huàn)的行为,怎么办呢?咱们一起来交流怎样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真诚地劝阻别人,避免一些危险事情的发生。口语支招劝阻别人时,态度要诚恳。要跟对方讲道理,用恰当的语言说清不正确行为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学会劝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在交际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劝阻的要领,做到态度诚恳,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见到不良的行为能主动上前劝阻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员.假如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你愿意去劝阻吗?你会劝阻吗?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在交际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劝阻的要领,做到态度诚恳有礼貌、以理服人,并增强学生见到不良的行为能主动上前劝阻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顾黄初先生曾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就提示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在交际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劝阻的要领,做到态度诚恳有礼貌、以理服人,并增强学生见到不良的行为能主动上前劝阻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7.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些理论提示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这些理论提示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课堂,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  相似文献   

9.
劝阻辩论     
有时,劝阻是件很困难甚至很危险的事。比如在封建时代,因为劝阻皇上而白白掉了脑袋的事,就层出不穷,历朝历代皆有。但,只要那劝告者劝得巧妙,却照样能凯歌高奏。请听一段晏子的故事。一年,齐国大旱,齐景公欲求河神下雨,晏子劝阻说:“臣以为不必。”景公问:“为什么?”晏子回答:“对于河神来说,河流就是它的疆土,鱼虾就是它的臣民。如今久旱不雨,河面越来越狭窄,鱼虾越来越提心吊胆,眼看疆土缩小、臣民惶恐,河神能不着急吗?心急如焚却不能让老天降雨使河水猛涨使河面变宽,说明河神实无下雨之本领,既然如此,何必求它?”齐景公听了点了点头,说:…  相似文献   

10.
劝阻辩沦     
有时,劝阻是件很困难甚至很危险的事。比如在封建时代,因为劝阻皇上而白白掉了脑袋的事,就层出不穷,历朝历代皆有。  相似文献   

11.
巧妙的劝阻     
有一群孩子,常常在宿舍楼后一辆报废的破汽车上乱蹦乱跳,每跳一下,那破车箱就发出一声“嘭嘭嘭”的巨响,孩子们觉得挺开心,可希望安静的大人们却受不了。有时,几乎吵得大人们不能休息,不能看书,大人们越是劝阻,孩子们越是蹦得欢。尤其麻烦的是,无论揪住哪个孩子痛责痛骂,还是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 (教师播放四种不文明行为,学生观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个小学生随地吐痰,还有个学生把学校的指示牌推倒了。 生2:有两个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打仗,还有个学生随便折树枝。 师: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们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劝阻不文明的行为,掌握劝阻的要领,将劝阻的本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懂得:对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谢。教学策略联系生活,巧设悬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研讨案例、互动表演、讨论评议中习得劝阻的要领,并将课内所学运用于实践,不断巩固提高交际能力。教学片断一:巧设悬念引主题师:(上课铃响,教师故意迟到一会儿,生疑惑)哎呀,对不起,同学们!老师刚才正在处理一件事,上课铃响了,还没处理完呢。(迟疑片刻)这样吧,就请你们帮老师出出主意吧。事情是这样的,刚才有一个孩子拽着另…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劝阻不文明的行为,掌握劝阻的要领,将劝阻的本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懂得:对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5.
张晶 《小学语文》2009,(7):98-100
【设计思路】《学会劝阻》是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交际内容,教材中的插图,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场景,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好插图,努力地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劝阻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在练习劝阻的实践中获得成功。学会劝阻别人,初步掌握“劝阻”这项与人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年初,西安一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博导资格,这缘于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的实名举报.然而在6名老教授举报过程中,曾多次被校领导劝阻.  相似文献   

17.
晏婴和孔子同为春秋晚期名人,两人政治活动互有交集。孔子曾多次评价晏婴,赞誉颇多,态度亲切。鲁昭公25年,孔子适齐,齐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1。但很多文献记载晏婴曾劝阻齐景公封孔子以尼溪,两人因此交恶。晏婴是否劝阻齐景公封孔子以尼溪,是研究孔子与晏婴关系的关键性事件。对此前人论述很多,但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齐景公欲封孔子未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晏婴劝阻齐景公封孔子,另一种认为孔子推辞不受齐景公封地。这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这也是造成这一问题悬而未决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文献源流和相关史实分析,论证以上两种观点均不成立。进而还原事件的真相:齐景公欲封孔子以尼溪,但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高昭子家臣的身份引起齐国其他卿大夫的猜忌和反对,甚至不惜采取加害孔子这种政治迫害的方式阻止齐景公封孔子。面对激烈的反对,齐景公放弃封孔子的计划,孔子也被迫离开齐国。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文献》1989年第1期发表余湛、张光佑的文章《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我过长江的探讨》一文之前,我国出版的有关著作、文章很长时间以来,几乎毫无例外地引用下面这个说法来证明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没有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1949年初,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来到西柏坡,转达斯大林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口信,劝我军不要打过长江去,建议同国民党以长江为界,搞“南北朝”。余、张两人通过查阅了有关档案材料和访问一些权威人士,在文章中努力证明上述说法是错误的,米高扬没有转达斯大林劝阻过长江的口信。①该文的发表,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19.
何倩 《教书育人》2008,(10):59-60
2000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做了高一(1)班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一个叫刘涛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诸多特点都透出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活力,也显示出农村孩子多有的朴实:皮肤黝黑,敦实可爱,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嗓门大开,一看便知是个心如明镜、难怀心事的孩子。经了解,我还发现他成绩优异。  相似文献   

20.
2000年9月新学期伊始,我做了高一(1)班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一个叫刘涛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诸多特点都透出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活力,也显示出农村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