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草虫》的主旨是什么?这是历代《诗经》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文本中"草虫"和"阜螽"、"陟彼南山"、"采蕨"、"采薇"、"见"和"觏"等几个问题的考证,得出了这是一首思妇思亲念远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正> 《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四期所载的《<诗·草虫>旧说新解》一文,从《草虫》众多诠释中肯定了《诗序》“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的正确性,并说“《草虫》是一首婚礼歌”,“内容是对新人新婚的祝福,也流露着隐约的忧虑”,教育、告诫女子们要‘防’住自身的贞洁”,以等待“新婚之夜来鉴定”。对此,笔者不揣冒味,谈一点浅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对《诗经.召南.草虫》这首诗不能用教化的观念去解释,把它看作是对大夫之妻的赞美,也不能牵强附会地说它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根据诗的意象,结合《诗经》的时代特点,应该确定《草虫》是一首表现女子幽会求偶过程的诗篇。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本篇课文从第2自然段“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出了行文的线索,“奇异”则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视角下,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激趣”、“引思”和“讨论”这三部曲。这三者之中,“激趣”是前提,“引思”是中心,“讨论”是深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建构新课程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颜海红 《现代语文》2008,(12):48-48
《石钟山记》这篇名作,我以为有三趣:描写渲染,生动引人,是为“景趣”;评事说理,周全透辟,是为“理趣”;行文节奏,波澜起伏,是为“韵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趣,导向目标“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语言激趣、情境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激趣要找好导向的作用,创设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引导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什么,自己努力的方向,要探究的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趣从何来?支玉恒的《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创意校服》,告诉你“趣”从需要中来,“趣”从想象中来,“趣”从关爱中来。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10.
《童趣》一文,作者就两件小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了“物外之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物外之趣”,并把“物外之趣”的思想运用到阅读与创作中去,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片断]师:作者通过两件小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你认为什么是“物外之趣”呢?能联系课文说一说吗?生:所谓“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比如,蚊子就是蚊子,作者把它想象成白鹤飞舞,这就是“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11.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熊彼特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文集《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第一部分——《卡尔·马克思》从"作为预言家的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导师的马克思"四个方面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文章基于《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阅读,按照熊彼特的独特视角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孔颜之乐"、"吾与点"经典之乐的解析,文章试图阐明孔子之"乐"非关穷达,不矜功名,从而透显孔子之"乐"的内涵就是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回归"日常生活"现场,"日常生活"本来面目得以呈现,"日常生活"本然得以敞开。于"日常生活"之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之本然中,随缘任运,裕如自在。此意味着孔子于"日常生活"本然中开拓出"生活场域",由此自我出场,生活意义全幅地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康巴人民能歌善舞,歌舞伴随着康巴藏民族历史的发展。在康巴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流布着种类繁多的歌舞音乐。川西康区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主要有“卓”、“谐”、“夏卓”、“热巴”四大类。本文就这些歌舞的缘源、流布区域及风格特点进行了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巴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所积淀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折射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飙X”新义     
在现代汉语中,“飙”由其本义“暴风”引申出一些新义,“飙X”也成为时下流行的构式。“飙”具有下面四种新义:“暴风般的,急速的”、“急速地行动”、“奋力地争取、比拼”、“奋力地展示”。“飙”的新义与本义之间或者具有相关性,或者具有相似性,前者是转喻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后者是隐喻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