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生产因素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 ,由于其生产因素复杂 ,不易把握以及它在消费使用上的极端重要性而被人们称作“特殊商品”,被政府部门例为“头等大事”。本文在对粮食分类整理的基础上 ,运用灰色数学中的关联度方法重点对内蒙古地区粮食生产部分因素做了分析。最后 ,结合我区实际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树标 《预测》1998,17(4):69-72
世界粮食最新预测李树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00045)根据今年以来各国粮食生产状况,世界粮农组织在假设今后天气正常的条件下,首次对1998年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其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分析1.1全球粮食生产预计19...  相似文献   

3.
一、粮食生产发展概况及主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云南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粮食连年增产,1984年全省粮食比1949年增长了1.67倍。平均年递增28%。1984年全省粮食面积比1979年调减370  相似文献   

4.
“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是影响今后整个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1984年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815万吨,人均占有粮为455公斤,为历史上最高产年份。而1985年粮食总产量下降至1620万吨,比1984年减产195万吨,减产率为10.8%。1986年粮食总产量为1605万吨,又比上年减产约15万吨。粮食产量的连续两年下降,使全省供求情况出现紧张状况,市场议价粮食价格上涨,从而引起人们普遍对粮食生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西萍 《青海科技》1998,5(3):12-17
本预测采用国内先进的预测方法,结合青海省粮食需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模型选择,配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未来十五年人口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分别对生活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籽用量进行了科学预测,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最终要依靠科学技术。青海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00年,全省粮食总产要达到13.5亿公斤,2010年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从全省实际情况看,要实现粮食生产发展目标,一方面靠开发新的耕地,兴修“引大济湟”、黑泉水库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来挖掘外涵潜力,另一方面就要依靠科技来挖掘内涵潜力。挖掘外涵潜力,投资大,且需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效益,因此,近期特别是“九五”期间,要实现粮食生产的发展目标,主要得依靠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曾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两大因素——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农产品提价,近两、三年来作为原推动力已大大减弱,继而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国粮食生产都未能达到1984年水平,以至出现“购粮难”现象。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问题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  相似文献   

9.
庄农庄 《预测》1992,11(6):33-36
本项研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选取对杭州市粮食生产和需求有重要影响的472个参变量为研究对象,采用Micro~DYNAMO语言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建立了杭州市粮食产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将杭州市粮食生产与需求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探讨了杭州市粮食产需的现状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杭州市粮食产需发展的各种方案,而且对直到2000年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多种方案的预测,为制定杭州市粮食产需的发展规划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前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杭州市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198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效率研究——基于粮食生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爱凤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6):1174-1183
基于粮食生产的视角,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利用DEA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1990年-2008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比较分析;②尝试运用农地的粮食产出值与经济产出值的比值来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区农地多功能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研究区综合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引起,整个研究区的技术效率不高;②各地级市农业生产率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与城市化程度相对应;③各地级市的粮食产出与经济产出比值呈下降趋势(扁平的反“S”型曲线).各个地区农业的功能由社会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并且转化的程度与各地城市化程度呈反向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耕地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区别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该文概述东南地区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地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东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将90年代以来东南地区粮食增长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归于3个原因:1、耕地面积减少;2、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3、粮食单产增长幅度减少。并在分析东南地区水资源状况的粮食生产水需求问题的基础上,考虑该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缩减、灌溉面积扩大和灌溉定额减小、以及城市生活和工业对农业用水的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未来该区的农业用水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9年湖北省的粮食统计资料,运用灰色方法对影响粮食生产的诸人文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8个主要影响因子与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关联,其中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粮食单产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5个重要的因子;预测结果则表明,未来几年湖北省的粮食总产量将持续上升,湖北省人均粮食产量也同样呈上升趋势,这将为湖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生产景气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文生  杨栋  赵慧峰 《预测》2002,21(2):77-80
本文阐述了粮食生产气循环指标的设计原则,景气指标即扩散指数的设计和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河北省的粮食生产景气循环指标体系,并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和景气循环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了粮食生产安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粮食生产现状和目前影响粮食生产主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未来15年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预计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青海省的粮食总产量可分别达到128.0~140.0、136.5~158.4和144.8~178.9万吨。  相似文献   

15.
1 保险业务经济影响因素的选择保险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保险经济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因素和内部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研究新疆保险事业的“八五”计划时,主要利用动态预测法和线性回归预测方法,描述新疆保险业务的发展规律及其态势,对各主要的经济影响因素寻根求源,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揭示出一定时期内新疆保险业务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方法,对甘肃省1949~1990年粮食产量进行计算分析,得到甘肃粮食总产量长期预测模型,由此计算出1991~2000年甘肃省的粮食产量预测值,为有关部门制定粮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孟军  葛家麒 《预测》1996,15(6):29-30
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孟军葛家麒徐中儒尹海东(东北农业大学150030)1东北地区将成为国家粮食主要贡献地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也在改变,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的局面已经结束,全国粮食增长中心逐渐北移。1949...  相似文献   

18.
许莲华 《青海科技》1998,5(3):18-21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粮食生产现状和目前影响粮食生产主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三次指数平滑法对未来15年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预计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青海省的粮食总产量可分别达到128.0-140.0,136.5-158.4和144.8-178.9万吨。  相似文献   

19.
江建云  段志雄 《预测》1996,15(5):42-48,29
湖南省粮食生产分析及中长期预测江建云段志雄刘铁兵田冬吾易冬莲青先国张迪华(湖南省科委软科学研究所等单位410001)湖南是个产粮大省,它以占全国3.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5%的粮食,除供应本省外,每年还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据统计,自1950年...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情景预测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以来,一些国家粮食短缺,粮价飞涨,发生饥饿粮荒,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与此相对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粮食自给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然而,随着我国将迎来15亿人的人口峰值对粮食需求量的巨大推动,以及城镇化率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对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及结构的重要影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在未来三五十年是否依然可以继续保持乐观形势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相关影响要素,构建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长期变化的可能情景,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制定粮食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