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之友》2020,(5):F0002-F0002
石君宝,(约1191年-约1276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如罗浮梅雪”。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故事出自刘向《列女传》,但作了很大改动。写军户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从军,妻子梅英采桑度日,奉养公婆,抗拒诱惑,坚不改嫁。10年后,秋胡做官返乡路经桑园,调戏已不相识的妻子,被梅英痛加斥责。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秋胡戏妻》记录了媒人、合髻礼、红定、肯酒、休书等元代婚俗,这些婚俗事象环环相扣,与剧情巧妙杂糅,不仅展现了元代的婚俗文化,亦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3.
秋胡戏妻的故事最早见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在该故事演变过程中,众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到了秋胡妻的身上,对秋胡的形象则很少关注。元人石君宝在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中彻底改变了秋胡的形象,使秋胡由知礼之人蜕变成了一个无耻之徒,这与作品的主题、产生的背景和秋胡在此剧中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论《秋胡戏妻》中梅英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梅英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独特,具有独立坚强、坚韧不拔的品质。此形象在真实性和现实性上要远胜过之前的秋胡妻。石君宝把人道主义精神投射到妇女地位问题上,重新审视夫妻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重视女性在婚姻中应有的独立自主的主动权,进而注意到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尊严和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秋胡戏妻”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①是一部流传非常广的杂剧,其主要表现了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女性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妻纲"对她们的压迫,以及她们反抗这种压迫而不得的社会现实,其中还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京剧《桑园会》②则是在《秋胡戏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前者既有对后者的继承,同时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使得两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8.
林觉民(一八八六年——一九一一年),字意洞,清末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少年时就具有民主革命思想,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活动.曾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一九一一年从日本返抵香港,筹划并参加了同年三月爆发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受伤被捕,在刑讯时他慷慨陈词,痛斥清政府,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英勇就义.孙中山先生后来在评价广州起义时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雨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尚明轩《孙中山传》第66—67页)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开篇和结尾的两处提到了“妻”:“……妻在屋里拍着閠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处“妻”指谁?有关教参书中引有这样的话:“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回忆当时的情况……”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朱自清在《荷》文中  相似文献   

10.
有意     
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脚踏实地。不懒于思想,这使知识活用。我不妄想,迫使心清心明。  相似文献   

11.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有意     
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脚踏实地。不懒于思想,这使知识活用。我不妄想,迫使心清心明。我避开无谓的应酬,这使承诺消失。我当心地去关爱他人,这使情感不流于泛滥。我苛刻地对待往事,这使人不必缅怀太多过去。  相似文献   

13.
我接触了很多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但熟悉的地方依旧有风景,对于下面的教学片断,我仍然有一种想叙述的冲动和反思的激情. 教学片断回放: 师:同学们,在袋子里放3个黄球、1个白球,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从中任意模一个球,如果连续摸15次,摸到什么球的次数比较多?  相似文献   

14.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5.
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一三三秋胡故事残卷,通篇散文叙事,具有敦煌民间话本的特征。秋胡戏妻故事是敦煌民间文学中名篇之一,也是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著名的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对我国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秋胡民间传说的由来据光绪《嘉祥县志》卷四载,在武梁祠堂画像石中,就有“秋胡妻”、“秋胡义姑姉”等字样出现,说明这个故事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以至融入民间风俗中,古人墓葬时将秋胡妻作为一个坚贞优美的精灵写在死者的棺槨骱毫跸虻摹读信肥紫燃窃亓苏飧龃档拇蟾徘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桑女形象来自于远古的女神信仰,并在后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原型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桑女这一原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移位”。“秋胡戏妻”故事是受到桑女原型影响的诸多作品之一,并且带有明显时代特征。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于秋胡故事的考察分析了桑女原型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8—9期合刊上发表了季文先生《愚公之妻也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一文(下称《反对》),文章开宗明义:……如果说愚公之妻也是愚公计划的反对者,则大多数人都不能同意此观点。然而笔者经过对课文的仔细爬梳、对愚公之妻话语的反复揣摩后得出结论:愚公之妻确实是“移山计划”的瓦对者。此论新则新矣,然而经不起推敲。季先生得出如上结论的理由有三,下面试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五柳先生传》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全文共214个字,其中否定词"不"就用了9个。因而,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这是作者  相似文献   

19.
听者有意     
到市内有长长的一段路。有时候我读点什么,而更多时候我只管放飞我的思想。我望着车外倏忽而过的世界,听着车里人们的说话声。我会无意之中听到一些私密的东西。两个女人坐在我身后。我看不见她们,也用不着看,想象就够了。她们重新拾起中断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