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学校体育自身的和谐发展关系,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的问题。结果表明:和谐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和谐体育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构建和促进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和谐发展和体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法律文件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与职工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和场地器材为职工体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保障;相关理论研究为学校体育与职工体育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学校体育与职工体育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职工体育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3.
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形成,都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综合教育影响的结果,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分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结构变化;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促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个性的缺失和趋同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反而会严重地阻碍学校体育的改革进程。因而,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突出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的个性。进行学校体育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是学校体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5.
回顾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各国学校体育研究的情况,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研究是问题导向的研究,学校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内容和研究者构成的变化,都因学校体育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中的学校体育问题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探讨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基础是研究学校体育问题的变化趋势。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问题,自然需要放在社会发展中来思考。在社会发展中,由于学校体育所遇到的和所带来的问题更为复杂,学校体育研究更为多样化,因此,学校体育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学校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关注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杜放  王钢 《冰雪运动》2022,(5):49-52
加快学校冰雪体育发展是推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和实现冰雪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以体教融合为切入点,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学校冰雪体育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文化环境失衡、对外交流不畅、联动机制滞后等现实症结,提出创新学校冰雪体育发展方式、完善学校冰雪体育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冰雪体育均衡发展、优化学校冰雪体育文化环境、加强学校冰雪体育对外交流、共享学校冰雪体育资讯信息等多维路径与具体策略,旨在助力新时代我国学校冰雪体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岳进 《体育科技》2011,32(1):77-78,90
搜集资料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关系的研究进行分析,就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以学校为依托,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的探讨;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如何资源共享的研究;高校建立社区俱乐部和学区体育模式的相关研究;个别省市有关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探讨;国外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现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美两国学校体育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中美两国学校体育发展演变的特点,并对我国学校体育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1、我国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主要指导思想;2、加大学校体育基层改革的微观探索;3、与时俱进,更新学校体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智主义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经过选择、改造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深刻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创新,成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动力。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将会发展完善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的体育思想体系,并共同作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 学校体育与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学校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其发展中必然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推动学校体育的变革,为此,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发展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学校体育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起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将来应进一步从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增加投入、改革学校体育等方面入手,促进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实现学校体育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首先立足于国家相关政策总结学校体育的主要特点,根据现状提出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足,分析社区体育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策略,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整体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状况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进行预测,认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将得到广泛的认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将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将更加科学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更注重区域化、本土化和特色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调查河南省焦作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现状,了解到河南省焦作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现状即管理现状、参与人员的状况、指导教师状况以及学校体育的状况等;剖析了影响焦作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发展的原因;进而探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关系以及二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期构建一个合理的、适用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寻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发展方向,以期丰富学校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二重性",其本质功能是体育与教育二者的统一,即"健身育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未能充分体现其本质功能,不同程度上存在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局限性;新时代"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学校体育新目标,指明了"健身育人"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并由此构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研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应从学校体育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基于这一逻辑起点,在总结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进行探讨,为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祝平 《精武》2012,(2):91-92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掌握和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以"三基"为目标、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唯生物体育观、重新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历程。经过分析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和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应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同时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发展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学校体育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起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将来应进一步从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增加投入、改革学校体育等方面入手,促进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实现学校体育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发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并阐述了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和优势。为此,提出培养一体化体育的中介载体,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一体化体育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互动,开发运动项目,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培训班等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继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群众体育发展,及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