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冰 《唐山学院学报》2013,(5):82-83,102
文章论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历程,认为这次新闻改革是党报由新闻宣传主义向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适度回归。改版之后,《人民日报》业务有了新变化,新闻传播超越政治报道,善用漫画和连环画,广告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今天的一些党报在新闻专业理念上甚至还不如改版前的《人民日报》,现在的党报改革应在去除新闻报道礼仪化现象、注重讲故事技巧的运用、增强可读性、注重反映基层批评声音等方面向1950年代的《人民日报》学习。  相似文献   

2.
葛璋怡 《英语广场》2022,(27):31-34
本文选取《环球时报》中的环境类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生态语言学和生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而介绍了环境新闻,最后对环境类新闻文本《环球时报》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晨报》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张综合性都市类报纸,它以突出的本土新闻报道和专题化的报道视角,在内蒙古地区受众群体中影响很大。本文采用媒介的内容分析法对《内蒙古晨报》版面的各类新闻容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内蒙古晨报》新闻报道的规模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如何改进新闻报道版块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6,(6):92-96
区域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的呈现和塑造来传播的。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人民日报》陕西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可以认为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对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是真实、客观、公正的,《人民日报》呈现的陕西形象与陕西政府希望的"三强一富一美"的西部强省形象较为接近。陕西自身在塑造和传播地区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常见类型之一,但长久以来会议新闻报道形式的模式化,致使其成为不受欢迎的新闻报道类型。本文以几篇风格独特的会议新闻为例,分析应如何挖掘新闻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灾难性新闻的报道,越来越透明、及时,汶川地震报道可以说是我国新闻报道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玉树地震报道则是媒体在灾难报道上的又一个突破。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在玉树地震报道中的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得出:新闻评论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可以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开展社会宣传的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批评分析,对2021年1—6月《人民日报》(英文版)和《泰晤士报》中的环境新闻报道建立语料库,发现两个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均为战争隐喻、旅途隐喻、人类隐喻、疾病隐喻和容器隐喻,凸显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此外,通过探究中英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不同态度,发现中国媒体多用“建筑隐喻”来充分展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共同迎击全球性突出环境问题这一挑战的毅然决心和大国担当;相比之下,英国媒体多用“竞赛隐喻”来体现英国政府对国内环保组织的不满和对中国为环保事业所作贡献的无视。最后归纳了概念隐喻在认知层面上的投射和构建作用,即概念隐喻具有阐释、评价、共情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语篇的次语类,能集中反映新闻语篇的显著特征及所在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意图。本研究以《人民日报》要闻版灾难新闻报道的标题为考察对象,在语言评价理论框架下,统计并分析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评价资源在语料中的分布和使用频率。研究表明,新闻工作者通过在标题中对评价资源的策略运用,能有效传达灾难新闻信息,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谈到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现状,然后联系实际提出了在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将人文精神的思想贯彻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从而优化人们的精神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吴梦雅  崔晓玲 《海外英语》2013,(21):283-284
论文试图从评价理论的情感多维性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源自《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的20篇灾难性新闻评论进行词汇层面的情感分析,旨在揭示汉语灾难性评论语篇情感表达和情感评价方面的特点及规律。该研究将为自动提取汉语灾难性新闻评论的情感表达以及情感解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苹果日报》实践的“动新闻”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基于新闻伦理和媒介融合两种视角对“动新闻”进行全面解读,认为要一分为二地予以认识,既要看到它违背新闻伦理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在新闻报道形式方面的创新。只要坚守新闻伦理底线和予以必要限制就可以将“动新闻”健康地移植到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去。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环境新闻报道与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的资源保护运动,并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环境新闻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环境新闻教育更晚,民众广泛缺乏环保伦理意识。北部湾作为新兴工业经济区,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做到二者协调和谐发展,是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对环境新闻报道人才提出的时代要求;如何加强环境新闻报道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频频出现的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也呈现出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损害的是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的是新闻传播环境,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闻反转现象以一种不完美的姿态提醒新闻报道者重新审视新闻报道和真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改进、完善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媒体新技术满足受众对真实的需求,守好传播主阵地,维护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也是地市台的立台之本。目前地市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僵化,尤其是对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陷入了固定的宣传模式之中。要改革地市台时政新闻,就必须树立新闻意识、平民意识、深度报道意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基础上,揉合“民生新闻”的风格,突出地域贴近性优势,使重要的时政新闻真正变成百姓关注、要看、爱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源于事实的新闻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真实、公正,使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能获取准确而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新闻英语作为一种功能语体实际上包含着许多次语体。论文选择了文教新闻报道这一次语体,应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对从《纽约时报》上抽取的4篇文教新闻进行量化分析,并归纳其文体特征,旨在有效描写该次语体的文体,以此来扩展新闻英语的研究范围,并加深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具有规律性。它的篇章结构一般呈“倒金字塔式”,报道内容大都含who,what,when,where,why五要素,而且有自己的特定的新闻词汇。收听英语新闻报道是语言学习者的一个难点,而运用新闻报道规律于收听英语新闻中会有助于听者解决听话困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运用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的借言次系统对国内外两家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日报(我国的《人民日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中的新闻转述引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使用的三种借言介入方式中数量最多的是直接投射,而且《人民日报》使用的三种借言介入方式数量都比《纽约时报》较多。由此可见《人民日报》的新闻转述引语客观介入较多。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湘报》及其转载各类新闻报道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原始文献进行考证和统计,结果表明,《湘报》是戊戌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份以言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大量转载了国内外其他权威媒体的新闻消息和评论,主要包括时事政治新闻、新闻时事评论、自然科技新闻和商务经济新闻等。《湘报》转载的新闻报道对当时湖南整个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推动湖南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