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累是获取写作材料的最好方法,积累首先要多读多记。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和长期辛勤的积累,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正如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同志所说:“你看农民出门,总是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广,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只拣我管的牛粪,应连人粪、羊粪都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学生积累知  相似文献   

2.
学生当中一直在传诵这么一句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一到作文心就烦。"对于学生来说,作文的确是个"难题目",许多学生甚至到达谈"文"色变的地步,一碰到作文课总是紧皱眉头,不时冒出一句"又写作文啦"。那种怵作文、厌作文的心理往往会造成思维障碍,一见作文题目,便陷入思路凝滞、无从想起、无从下笔的窘境。针对这一问题,这里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治学格言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11|华罗庚 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山两士其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二|刘向 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徐特立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二1.陶行知 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 !邓拓反复是学习之母。 l狄慈根治学格言@村夫~~  相似文献   

4.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著名学者邓拓也曾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近几年,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在中招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增强。因此,教师要把诗词的积累运用当作教学中的一大重点。然而,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相似文献   

5.
"如坐春风"语本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程颢)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日:‘光廷(朱名光廷,字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以"如坐春风"四字成文,意思是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如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尹相国>:"开诵之余,如亲化雨,如坐春风,墨虽尽于行间,言尚余于札外."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三分之一》是邓拓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刘向《说苑》中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材料,作者分析说:“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邓拓的出发点是好  相似文献   

7.
苏轼学识渊博,且精于辨术。一次,王 安石见池塘内因鱼跃泛起涟漪,忽然想到 "波"字从水从皮,乃兴致勃勃道: "水之皮 也。"苏轼对此则不以为然,说: "'波'者 从水从皮,实为水之皮;水有皮必有骨, '滑'者从水从骨,定为水之骨也!"王安石 闻之哑口无言,东坡见状忍俊不禁,扬长而 去。这水"皮"与水"骨"的趣话,遂成 "笑林"一绝。  相似文献   

8.
考什么     
《小读者》2008,(9)
有兄弟三个,都略通文墨,听说城里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便一起前往求学。先生说:"我要考考你们,谁聪明就收谁。"说着拿出三张  相似文献   

9.
三兄弟答卷     
<正>古时有三兄弟,都略通文墨,听说县城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便一起前往求教。先生说:"我要考考你们,谁聪明就收谁。"说着,他拿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据说他小时候聪明好学,5岁时能背五经,谈诗论文,对答如流。在上私塾时,他便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塾师的赞赏。一次,私塾里来了一位塾师的好朋友。他学识渊博,诗文写得好,听说黄庭坚的文才出众,心想,小小年纪就出了名,今天来考考他的才学。于是,他把黄庭坚叫到跟前,见他生得机灵,便吟道:口止日足,千里日重,劳踵造府,足重足重联语奇巧,把"足"拆为"口"、"止"二字,"重"拆为  相似文献   

11.
<正> 邓拓引用诗词、歌谣之多,在中国当代杂文作者中是十分罕见的。他在46篇杂文(占总数四分之一强)中,引用整首诗歌的有49首,只引用一两句的有38首,另自作诗2首。在一篇杂文中,引用最多的有4首(整首)诗词,另加不引用整首的诗3首。邓拓所引用的诗词、歌谣,上自周朝,下至当代;就作者而言,有不同风格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有画家崔子忠,有戏剧家孔尚任,有政治家王安石,有武将韩琦,还有一般劳动人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和教研工作中,一些中小学教师常感到资料匮乏,力不从心:想讲点什么、写点什么,常常是囊中羞涩,捉襟见肘。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也很易行: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宝库”。一、积累资料的方式教师积累的资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图表资料...  相似文献   

13.
郭全文 《甘肃教育》2014,(21):100-100
正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讲读教学重在"读",作文教学重在"写",在讲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就是努力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使写作知识起作用,就得在多写多练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想使典范作品起作用,也得在多写多练中完成由借鉴"转化"为创新的工作。昔人所谓"文入妙来无过熟"、"读十篇不如作一篇"、"多作自好"等,都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4.
<正>廖沫沙何许人?著名的杂文大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跃上文坛。但真正让廖先生轰动全国名闻天下,则是"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了。廖沫沙和作家邓拓、历史学家吴晗,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5.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演说家的口才,而且是一个好学不倦,勤于科研,热爱生活的人,同时还需要学识渊博,有丰厚的化底蕴;他不仅兴趣广泛,语言幽默,而且能灵活地运用教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以便学生接受;能适时地激活课堂气氛;能尊重学生的创新,迅速、恰当地处理突发性的教育情景;能循循善诱,而不是生硬灌输。还必须有“两把刷子”,一不留神在学生的面前露一手,就能把学生惊喜得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干哪一行,都要有一定的看家本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演员讲究唱、念、做、打。教师的看家本领是在精通学科的同时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妙趣横生,让学生全神贯注,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好文章是“做”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做”,就是实践,就是多思,就是寻找科学的依据。理由如下:(1)做,可以“做”出“火花”。只要做一个教育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心研究,就会有真实的事实感受和独到的认识与见解。这些见解就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立意。(2)做,可以“做”出细节。教师要善于观察、收集、积累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实施某种变量后所引起的变化。这些细节往往是文章最有用的论据。(3)做,可以“做”出信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要学会运用科学量表进行教育测量,对结果作出定性分析,得出形成性结论。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7.
竹子和箭镞     
有个名叫子路的人,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再学习。他听说孔子学识渊博,就去拜见,坦率地对孔子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那锐利的竹尖,足以戳穿犀牛皮制的甲胄。如此说来,对于天资很高的人,学习不学习,应该没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不要秘诀的秘诀》中这样写道:“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这句话是有毛病的。作者邓拓同志在此话之前,引用明代学者吴梦祥  相似文献   

19.
乾隆皇帝平日国事繁忙,日理万机,每到休闲时就找一些学识渊博的王公大臣,到御花园陪他论古道今,饮酒作乐。一天,纪晓岚和刘墉一起在御花园里陪乾隆皇帝。纪晓岚问刘墉:"你们山东的萝卜最大的有多大?"  相似文献   

20.
蔡襄学识渊博,为人忠厚、正直、尚信义、德高望众,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健兼备",兀立于宋初众多书家的作品之中,显得鲜明突出.他力学唐代各大家,追溯魏晋,开启了宋朝书派的主流.他和"宋四家"一起扬起了"尚意的旗帜"。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精神创作,作品不仅荟萃了作者独特的认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也体现着作者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