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溪为何能泊“吴船”杜甫曾写过“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但杜甫所居住的成都草堂门外,现在仅有小小的浣花溪,它怎么能停泊那些经岷江、穿三峡、直达“东吴”的大船呢?60年代中期,这个谜终于被解开。当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在青羊宫修贮水池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水...  相似文献   

2.
青羊宫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成都市区内现有的一座最大、最古老的道教庙宇,被誉为“川西第一道观”。独角青羊不仅是青羊宫的标志性物件,而且被视为圣物。本文首先考察青羊的相关历史事件,再从宗教实践技术的角度分析其走向神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63-64
在四川省成都市秀丽雅致的浣花风景区内,有一座文韵千古的杜甫草堂,我们美丽的校园,就与杜草堂毗邻。这里,曲水流殇的浣花溪珠链似的,将闻名遐尔的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古朴典雅的送仙桥艺术城、享誉盛名的蜀锦发源地串在一起。这样一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予我们学校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草堂小学所在的草堂社区以诗圣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为核心,学校依风景优美、满河飘香的“浣花溪”而建。西与杜甫草堂比邻,东与“蜀江锦院’:相接,南有浣花溪蜿蜒而过,北有“送仙桥艺术城”呼应,学校周边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社区历史文化浸润学生.让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进而生爱乡之情,怀报国之志呢?  相似文献   

5.
48岁的杜甫历经了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起先寄居在一座叫浣花溪寺的破庙里.后来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座属于他自己的“草堂”。“草堂”让杜甫感到了生活的安谧闲适.这样的闲适也就让诗人觉出一种美丽:  相似文献   

6.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3,(15):F0004-F0004
青羊区辖古少城之地,是四川省成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皖花夕照、金沙风舞、司马抚琴、杜甫放歌、文翁倡教,孕育了青羊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使青羊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一大批特色鲜明,享有盛誉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在万米高空,透过飞机窄窄的窗户,阳光正明媚,白云在眼下翻滚着,一团一团,让人禁不住想伸手抓一把。好好享受一把阳光的抚摸吧!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两个月里,已经听过不下百遍身边的朋友讲我未来四年的城市是一个缺少阳光的地方。成都——我在心里又默默念了一遍,耳边正传来乘务员温柔的声音:各位旅客,本次航班即将到达成都……走出机舱,正上午11点,刚刚万米高空的阳光白云仿佛被瞬间偷走,头顶只剩一片灰蒙蒙的天。空气有些湿润,我突然就有了一种很放松的感觉。成都,我来了,我要看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你、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的你、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户万户入画来的你……也要看看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青羊宫和浣花溪,看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杜甫草堂,看看感慨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武候祠……当然,更少不了把那些传说中让人酣畅淋漓的川菜、火锅大快朵颐一把。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1)
浣花溪畔,暴雨初歇,茅屋又被秋风所破。(杜甫:正生邻翁:老丑) (在鼓乐声中,杜甫手拄竹杖,缓步而上)杜甫:(念白)风雨飘摇夜,山河沦落秋;屋破何所惜,惟愿河海清。想我杜甫,幼习诗书,有匡扶社稷之心,  相似文献   

1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家门外,就是古老而美丽的浣花溪;溪水潺潺,不仅流传着浣花溪美丽的传说,也承载了成都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杜甫、薛涛……成就浣花溪一段段佳话,流动的历史来到21世纪,在美丽的浣花风景区内,拥有70余年历史的成都市浣花小学,承继浣花溪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托举的双手,展翅腾飞的小鸟,绿色为主色调的全新CI的出炉,更寄托着浣花小学托起学生的理想、帮助学生腾飞的育人理念,昭示着……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  相似文献   

12.
白鹭之邀     
《小学科学》2013,(1):16-17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四首绝句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其中写到了两种鸟类:黄鹂和白鹭。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华州饥荒弃官入蜀,几经颠沛.年底到达成都。上元元年(760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离乱之后,在这大后方终于有个落脚之  相似文献   

14.
学堂诗缘——一所诗意而现代的学校浣花溪畔曲水流觞,杜甫草堂文韵千年,依于斯并融于斯的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栖居于人杰地灵的锦城之西。独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草堂小学清雅幽静的治学环境与七十余年深厚的文化内涵;教育均衡发展给予了草堂小学新的生命与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16.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以美为线索。  相似文献   

17.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18.
漫话外教     
王璇 《教育》2013,(22):58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仰止堂内,16名外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起了杜甫的诗歌名篇《江畔独步寻花》,还有老师用毛笔写下"财富梦想,美丽青羊"。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师们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老外"身份,尽管口音不太纯正,字迹也有些笨拙。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公众话题在中国,像这样融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外籍教师不在少数。近些年,随着"全民学英语"愈演愈热,外籍教师们一度  相似文献   

19.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20.
杜甫墓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毕生吟咏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人们称为“诗圣”.后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修祠建墓,供人们祭祀瞻仰。据说全国的杜甫墓共有8座。一座是在诗人的祖籍湖北襄阳,系纪念性的空棺冢;湖南两座,一在诗人的仙逝地平江,一在诗人的灵柩暂厝地耒阳;河南两座,一在偃师县城西,杜甫十七世祖当阳侯杜预的墓侧,一在巩县康店邙山之巅;另外,陕西的华州(华阴县)和鄜州(鄜县)以及四川成都浣花溪畔,都分别筑有杜甫的纪念冢(见《中学生文史》1986年第11期)。根据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著的《司马温公诗话》里说:“杜甫终于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