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读到梅兰芳的人生传奇,也能看到孟小冬的人生轨迹。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既是大师的传奇,也是凡人的无奈。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正梅兰芳先生是我的恩师,他一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光彩四溢的舞台艺术形象。我跟随梅兰芳先生学戏多年,有幸亲聆梅先生的教诲,得到梅先生的亲传,自我少年时代开始,他便手把手地指导我,使我受益颇多,至今忆起仍感受至深。髫龄入梅门我的拜师仪式是在1948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这天举行的,当时我才15岁。梅先生先前所收的学生,大多为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演员。我作为一个学艺不久的女孩子,能够幸运地受到梅先生的垂青,实属破格。这源于梅先生与我父亲之间的一段友情。我的父亲陈大悲先生,早年从事现  相似文献   

3.
1933年,中苏复交。颜惠庆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驻苏大使。在任期间最光辉的事情就是促成梅兰芳访苏表演。颜惠庆时任驻苏大使,为此次演出的成功可谓劳心劳力。从演出的应允、行程的安排到经费的筹备,到在苏联的衣食住行等一切事宜,他堪称是此次访苏的总管家,除表演外的一切后勤保障等事宜,颜惠庆无不参与其中,他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 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将中国京剧有组织、有规模介绍到国外去演出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第一人。他一生多次出国访问,传播中华文化,结谊国际友人。尤其是1930年,梅兰芳应邀率团赴美,影响深远,从而将中国京剧引入世界艺术之林,他也成为中国戏曲史上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在西方获得盛誉,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应该传承的核心精神是鲜明的时代感——革新精神。这种革新精神基于两个重要的前提,即既要高度重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积累",又要"在艺术创造中勤于思考"。前者涉及支撑梅兰芳表演艺术圆满呈现的技术根底问题,即由梅兰芳的童子功奠基的唱念做打功法对他表演艺术的深刻影响,后者则强调创造的理性化思维,而不是被盲目的非理性的创造冲动所左右。这正是梅兰芳五十多年艺术生涯不断探索创新、引领时代潮流的秘诀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7.
电影《梅兰芳》开头,邱如白对着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背景后面,那是一个世事纷乱的年代,黄马褂被嵌入了镜框,大总统走马灯地换。前朝遗老们冲北一报拳,算是向既往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诀别。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与山西巨贾牛子厚的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自号缀玉轩主,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梅家至梅兰芳,梅门四代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成丰、同治年间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梅兰芳》和法国电影《玫瑰人生》,分别拍摄各自民族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人生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尤其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是具有不可多得的比较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汇聚了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安藤政信等巨星,剧情被分成“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梅兰芳邂逅红颜知己孟小东,但因为种种原凶不得不分开的情节;第三部分则是本片讲故事的线索人物、梅兰芳的好友邱如白在抗战时期以及梅兰芳逝世前与他的恩怨纠葛。  相似文献   

11.
郑祎 《声屏世界》2007,(5):59-59
有情节才有情感。情感类节目主要目的是让观众动情。而观众或悲或喜,或笑或骂,都是在听完当事人曲折的情感经历后自然流露,所以叙事在情感类节目中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张奉连 《湖北档案》2011,(10):41-42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京剧团到美国6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首次把中国京剧推向国际戏剧舞台。5月的一天,梅兰芳一行抵达电影名城洛杉矶,当晚应剧场经理之邀来到一家夜总会,出席了由市长、企业家、导演、明星、著名艺术家等组成的62人赞助委员会举办的盛大欢迎酒会。  相似文献   

14.
明红 《档案天地》2007,(6):28-29
季羡林老先生的寓所在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他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湖北档案》2008,(10):41-43
对于京剧,鲁迅小时候就不怎么喜欢.鲁迅对于京戏的评价,不会比地方剧种更高些。有一回,鲁迅看了湖南水灾捐募的义务戏,在台上唱的是龚云甫的老旦,还有谭鑫培的老生,他看了都摇头。散文体小说《社戏》中,鲁迅说他自1902年至1922年20年中,总共看过两回京剧,而给他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咚咚口皇口皇之灾”,戏台下是太“不适于生存”了。  相似文献   

17.
我1920年5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32年至1935年就读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然后又在无锡、开封、武汉等地求学。当时的中国真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1939年4月到重庆生活书店管理处当校对和文书,1939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这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结交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现在想想就像过电影一般……这些朋友大多数不在世了,但他们对中国文化、出版事业所作的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想讲一段1941年与邹韬奋、胡绳、叶籁士等几十位文化名人生死大逃亡,奔向解放区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章诒和:写梅兰芳,我和陈凯歌是两个方向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一生很胆小,但他非常有主见,不是随便被人掌控的。特别是他在艺术上,很有见地,‘我上台就得漂亮’,这不管他走到哪,只要上了台,就得美。梅就求的这个。  相似文献   

19.
《8090》是湖南卫视对情感类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它将视线对准80、90后.讲述情感经历、分析情感困惑、解决情感问题。凭借鲜明的主题、辛辣的话题、新颖的形式,2010年1—2月以平均收视率1.15.收视份额2.8的成绩,多次在同时段名列前茅,①开辟了情感类节目竞争的“蓝海”,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梅兰芳往来书信集》中收录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冯耿光致梅兰芳的九封书信,但信中并未标明年月,因而在编排时次序混乱,其价值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经由考释可知,这批书信写于1937年11月至1938年4月之间,信中披露了上海沦陷后梅兰芳酝酿南下香港演剧并避居该地的许多细节,为那段风雨如晦岁月中的世态人心留下了一份珍贵记录,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