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人说,中国孩子在课业上"忙活",美国孩子在"口头上"上"白活"。美国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就像个小专家,不停地动手做他们喜欢的研究。"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很重视劳逸结合,强调要有正当的娱乐和消遣,这样想来,美国的孩子活得还真很"陶派"的。看我们的小学教育,孩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信仰危机",而真正到小学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大的危  相似文献   

2.
吴锦良 《家庭教育》2001,(12):42-42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还给孩子参与的权利,孩子才能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教育事例: “谢谢你们,能听我说话!” 2000年夏天,中青网派出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到贫困地区采集儿童的声音。这些志愿者和儿童聊天,问他们的生活、兴趣、理想。结果,很多孩子对着录音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们憋得脸都红了,有的孩子哗哗地流下了眼泪。之后,一些信  相似文献   

3.
1992年,美国家庭收养了206名中国孩子;到2003年,达到了6859名。十几年里,美国家庭一共收养中国孩子40326名。除了中国儿童以外,目前美国人收养比较多的还有韩国、俄罗斯、东欧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孩子。美国家庭对收养的中国孩子都非常爱护。一位美国母亲写这样一首诗:“虽然不是我的肉/但又是我的肉;虽然不是我的骨/却又是我的骨;你尽管并非在我身上孕育/然而却又在我心中成长。”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有一半以上都希望让孩子了解、保持中国文化,让他们因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而自豪。苏珊·福布斯女士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前后收养了两个…  相似文献   

4.
哪个更冷     
毛尖 《课外阅读》2011,(10):22-23
Q宝喜欢在美国上学,很多朋友就劝我,算了,为了孩子留在美国吧。每次,我都斩钉截铁,不可能。不可能当然是因为我们热爱在自己的祖国生活。不过,不说爱国主义,就我观察,美国小学教育也很有问题。首先我要承认,中国教育是我们最失败的地方,基本上,我理解为了孩子移民的朋友,也接受几乎所有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外国朋友谈到中国种种,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地沟油,我们都能争辩几句。只有说到中国教育,就都黯然神伤,一点回  相似文献   

5.
去年暑假,我有幸申请到横滨市政府给予的去美国短期留学的奖学金。8月初,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到了美国加州,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始学习环境经济学,在此之间我结识了几位中国留学生,他们给予了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很多帮助。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夏季短期留学之后,我不仅旅历了西海岸的城市,而且还跑遍了美国东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到底行不行?我刚到美国时,对他们的基础教育完全持否的态度,因为中国孩子在美国表现非常优秀。许多中国留学生带 着孩子到美国学校注册,经过简单测试,看看我们的教材,就说我们的孩子三、五年内都不用学数学了。我儿子叫矿矿,初中时跳级到高中上数学,后来他上私立高中,从高一跳级到高  相似文献   

7.
以前,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关于中国人的良心。不久以前,在日本我听说过由中国人抚养大的日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很多日本人在中国。他们回日本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中国人)到日本来找他们的亲生父母。有的找到了,有的没找到。找到了父母的孩子们(当然他们已经长大了,差不多成了中年人)不少定居在日本,跟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听到这件消息以后,我总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中国人民能把日本人的孩子抚养成人呢?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侵略者吗?怎么能照顾敌国的孩子呢?而且听说那时候中国不算一个富裕的国家。别说…  相似文献   

8.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因此,在美国最常用于孩子身上的一个词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选择以及要求。当然,如果尊重变成放纵,对孩子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有原则的。他们虽不勉强孩子做什么,但会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美国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果真如此。美国父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很多爸爸妈妈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吃饭问题。从婴儿时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吃、追着孩子喂,多吃一口是一口。美国父母也关心孩子的饮食,关心孩子的营养均衡、饮食质量,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为孩子挑选绿色食品,限制孩子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但是,美国父母把吃饭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自己决定吃还是不吃,吃多少,是培养他们独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我在研究工作中经常能接触到一些对孩子进行的心理测验或调查,有很多调查涉及了是否认同自己孩子身份的问题,比如:“你愿意做孩子还是愿意做大人?”很多孩子的回答是不愿意做孩子,愿意做大人,他们希望自己快些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一个电视台和孩子们谈《哈利·波特》。那次共来了几百个孩子,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也来了很多的家长。这些年,中国有很多的变化、很多的长进,其中有一个令人失望的变化,就是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关爱了,结果也就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不信任了。孩子走到哪儿,父母们就护送和陪伴到哪儿,史蒂文森写的那个孩子自己的影子看不见了,看见的是跟在孩子们身后的父母的影子。那几百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听我讲着《哈利·波特》,也兴高采烈地说着他们的阅读和着迷。中国的孩子真是和英美等国的孩子一样,属于他们读的故事,让他们着迷的书,他们一…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30日,当32个六七岁的孩子背着 书包,歪歪扭扭地向我跑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身 后那一双双关注而略带不安的目光。 那是父母的目光。我知道,很多家长是在忐忑中 把孩子从幼儿园送到学校的。他们不知道孩子会遇 到什么样的老师,也不知道迎接孩子的是什么样的 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王萱 《留学生》2010,(10):52-52
在国内的时候常听人抱怨,中国的孩子负担太重.而美国小孩则是从小玩到大。我也一直信以为真,直到最近跟一些“ABC(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及他们的父母亲聊起成长史时才发现,美国孩子的压力也不小。  相似文献   

15.
陪美国朋友到苏州游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同行的美国孩子一进虎丘园区,就奔向花丛边将游客碰倒的花盆一一摆好……在孩子的生命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系列的道德选择,而父母的任务就是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尽管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多不同,但是在对孩子道德  相似文献   

16.
我通过对比中美孩子的不同发现,中国孩子在考场上是能人高手,但做实验、做课题的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不高;而美国孩子,别看他们在考场上并不利索,但做起实验和课题来,主意大着呢。美国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很强。为什么美国孩子“低分高能”?我们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问题的反证? 美国孩子“低分”的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部分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所以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在一所美国学校已经教学很多年,所以班上有一半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的弟弟或者妹妹,我甚至教到了几个家庭的老三,他们的哥哥姐姐当年也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已经读高中了。因为教同一个家庭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我发现年龄间隔、出生顺序、性别的不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有一所希望中文学校,它不同于在美国由台湾同胞办的用注音符号和繁体字教学的中文学校,也不同于由老华侨办的粤语中文学校,他们是以汉语拼音和简体字教学的中文学校。希望中文学校的创立是由一些从中国大陆去留美的学子开办的。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几位在马里兰州立大学读书的学子,他们自己的孩子到了学龄阶段,为了这些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孩子能有读、写中文的能力,不让他们忘掉祖国文化,几位学友在一起议论,为何我们自己不办一所中文学校?这个想法得到许多学子的赞赏和响应。于是,就因陋就简,利用周日的时间,借了…  相似文献   

19.
赵莉 《课外阅读》2013,(1):50-51
<正>国人长期以来总误认为,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一直过着所有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的苦行僧般的生活,而美国孩子则是在玩耍中度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光。当你看了下面这个作息表后,一定会感到吃惊,因为这是一个美国女中学生的时间安排":我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5点到滑冰场。7点滑冰结束,然后去学校。放学后,我练习钢琴,做家庭作业,再到滑冰场练一个小时,然后回家,9点半上床睡觉。"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在新近出版的自传《非同寻常——赖斯成长回忆录》中描述的中学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是外交官,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明明和聪聪,现在北京崇文小学上二年级。他们在美国生活三年多,对美国教育有一些观察和体会,现在,他们回到中国工作。作者融合中美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孩子,希望这些探索能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