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著名的现代歌曲《送别》,其中正包含了古人送别时的种种景况。这其中的大多数行为我们现在可能不会做了,但是从古至今,那一腔别情,从来不曾磨灭。  相似文献   

2.
天心月圆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20,(1):12-18
在对天台山家山外之争的诠解上,唐先生近山外,他指出,真心与妄心皆可成观,性起之"性"在第一义上为性体之"性",性具之"性",最初表"本性",性具与性起不能作为判别圆、别之标准,山外派代表了当时中国佛学发展之一新方向;牟先生立足于山家,他指出,天台观心只能观妄心,性起之"性"指"清净真如心",性具之"性"有"本质"和"法性"虚实两层含义,圆、别之根据在于性具与性起的不同。山外派造成了天台思想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人生四章     
慈悲的心大家都会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你唱起这首歌,马上会想到青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10日,洋山开港。一座世界级的枢纽大港横空出世,崛起于全球大港之林。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是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洋山港西北距上海市南汇芦潮港约32千米,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千米,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外海,距国际航线仅104千米,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  相似文献   

8.
小朋友们都看过老电影《城南旧事》吧?还记得它那优美动人的插曲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暖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校园里无人不晓的歌曲《送别》,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传唱。听着它,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陶醉其间,久久不能忘怀。其实这并非一首地道的中国歌曲,它的旋律来自一首美国歌调《梦见家和母亲》。外国歌调的竞相传唱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这位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奇…  相似文献   

9.
崦嵫山为神话中日所没入之名山。中古以来,学者多从《十道志》之说,以为其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市西南,而《山海经》记载崦嵫山在鸟鼠山以西。通过对一系列山名、出产、水道、邻地与方位的比较,发现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大黄山即《经》文的大荒之山,而其旧称焉支山即《经》文的崦嵫山,四名均指一山  相似文献   

10.
车窗外仲夏的北国翠野莽莽。因为恰逢阴雨天。远处的山峦问浮动着白色的水气,似仙雾缭绕。低低的阴云下.那些山或双峰竞秀、或连绵相依。溢着清幽飘逸之气,分明是诗文里才子、高士隐遗的居所了。山这边的田野上涓涓一股清流从一片绿色里分出。滤走了夏天的余热,抚着溪石曲折前行,在旅车前方的山与山之间若隐若现,群山张开父亲般宽容的臂弯接纳了它。  相似文献   

11.
汉代学者刘歆在给汉成帝的《上(山海经)表》中说:禹治水时,“益与伯翳士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上,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相似文献   

12.
镇柞的山     
古时有个标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便有了西岳之险,峨嵋之秀,匡庐幽深,黄山峻伟;人皆以爱山之奇而满足心境,山皆以足人所欲而遂得其名。可见爱山者其实爱己,名山者并非山之实际也。镇安柞水一带的山,纵横千里,高耸入云,却从未被天下知晓;究其原因,似乎所有名山的特点无不包括,但却不能准确地有一个两个词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思静 《新读写》2010,(5):62-63
素闻五泄飞瀑“水势高急,声震山外,望若云垂”。吾今甚兴,往而观之,乃知前言不妄耳——五泄之水,只应天上有。  相似文献   

14.
在绵延千里的云贵高原的苗岭余脉,有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中团山。它位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最西部,远远望去,莽莽苗岭,高峰耸峙,沟壑纵横。一条崎岖的小路,在中团山的山壁间盘出无数道弯后,直接通向山外的省际公路。 在偏僻的中团山中,有一位荣获过首届全国“烛光奖”的女教师,她的名字叫杨仲霞。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成为有知识的一代新人,她踏遍青山、呕心沥血,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暮春时节,记者来到中团山,徘徊在弯弯的山道上,仰望那一面撑开浑黄天宇的五星红旗,内心升起一股对杨老师的无限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5.
陆离 《八小时以外》2014,(12):54-55
古人说道在器中,我是深以为然的。一器一物,或是集天地之灵性,或是聚匠人之巧思,若是能用些心思,便可玩物寄情其中,感物悟道予外。只是可惜在如今的时代,科技造物新巧过溢却难免有失于凝练。若想从器物中寄情悟道,还须求诸手工之法、天成之物。曾夜读董桥之书,看到他说在这个时代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不由得引为知己。  相似文献   

16.
黄雪琴 《师道》2012,(10):42-4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小时候,寄养在外婆家。暑假的一个月夜,因为小姨一遍又一遍地低吟浅唱,与这首《送别》狭路相逢,似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种透明而无法言说的忧伤在心湖荡漾开来。能作出这样绵长深情曲子的人.一定是个慈悲重情之人吧!  相似文献   

17.
山与人类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山曾为人之神、人之母。山又是理性社会中人们对崇高人生境界追求的观照物,在以山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人们赋与山以人格化,也赋与人格以自然化,自然景观的山于是化为美不胜收的诗境,从而体现了中国古诗特有的诗艺。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证这一主旨,以期对自然意象的运思过程及其规律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曲<送别>唱到今天,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可是,也许还有人不知道,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的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19.
你游览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吗?你登临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吗?山有雄壮的风采,山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相似文献   

20.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