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了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内容,但这些规定很原则,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审判实践的需要。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弥补了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事实上长期的缺位。本文拟结合《解释》及其他法律规定,具体谈一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一、学生人身损害的一般赔偿范围和标准学生人身损害的一般赔偿(常规赔偿),是指还没有达到受害人残疾或者死亡后果的一般损害的赔偿。根据《解释》及其他法律…  相似文献   

2.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新增设的一项法律制度,它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事法律体系.由于婚姻法的规定过于简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称<婚姻法解释一>)的颁布,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其内容仍有缺陷:离婚损害赔偿法定过错情形范围;损害赔偿的范围模糊;请求权主体"无过错力"的规定;把"第三者"排除在过错赔偿的承担义务主体之外;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损害赔偿中无证明标准的规定;离婚损害损害赔偿仅适用于诉讼离婚.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以期对民法典亲属编的制定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本文依据这些规定,对出租车乘客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诉讼请求的选择和程序规则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经营者具有安全保障义务,但对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条件规定的不明确.安全保障义务最起码应考虑四条件,义务主体、主观过错、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这一新的司法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具体标准上(主要是死亡与残疾赔偿金),对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采取了不同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在同一起人身损害赔偿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人可能因身份的不同而得到的赔偿有较大差别。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同命不同价”规定,显然与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精神相违背。本文将针对这一司法解释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公正性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力图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立法完全排斥刑事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这导致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保护缺失,剥夺了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完善<刑法>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完善<刑事诉讼法>有关损害赔偿的程序规定,并制定<国家补偿法>,以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方违法侵害他方合法权益(主要是人格权益),造成他方精神损害后果严重,侵权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文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阐释了侵权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主体,赔偿的客体范围及其在立法和实践上的突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与赔偿数额的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限于自然人。客体范围原则上限于人身权益.同时包括与精神利益有关的特定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以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赔偿数额由法官根据解释确定的几方面因素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8.
法规解读     
2003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的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9.
生命权为最高的民事权利,当它受到侵犯时理应民法给予最为充分的救济.但是从侵权行为法一般理论出发,去解释生命权受到侵犯后的民法后果时,却发现生命权的救济是一个逻辑与现实有诸多矛盾的问题.文章以<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核心的我国现行立法做了检讨,希望引起同行对这一民法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之友》2004,(2):62-62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填补了我国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赔偿标准的法律空白。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表示,让无辜的受害人能够得到司法救济、让无视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侵权人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制定此司法解释的司法理念。一、学校、幼儿园要对校园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解释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  相似文献   

11.
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学生伤害事故的多发环节,但在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的责任承担问题一直是多方讨论的焦点.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把学校的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也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具体责任划分上尚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笔者身为体育教师,并经过多年的法律学习,对此作简要分析,仅供读者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高"解释>通过量化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提高了<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可操作性,然而,<"两高"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司法机关在认定假冒注册商标罪时,应全面分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客观评价涉嫌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侵权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相关公众利益的损害,不能简单地根据<"两高"解释>所规定的数额标准"对号入座".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大小是由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方法和标准决定的.世界各国采取的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方法有:限定主义、非限定主义。我国应继续采用限定主义的方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但应适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并消除目前法律中的弊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标准主要有:质上的标准.量上的标准,世界各国均综合应用多个标准来解决本国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问题。我国应以人身利益是否受侵害、精神损害严重程度为标准,把侵害人身利益.精神损害严重到一定程度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且适用于一切侵害主体.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人身损害类型和救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本着"以人为本"作为体育发展战略的"举国体制"的中心理念,以体育运动所具有的激烈性、危险性、隐患性、自愿性和职务性等特殊性为基点,从整体上归集了运动员人身伤害类型以及不同于民事规范的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同时对救济多元化机制进行研究.文章侧重于保护运动员的视野,剖析了运动员人身损害赔偿会产生不同于常规的"公平中之不平"和"不平中之公平"的现象,认为克服此类反常现象的有效途径是尽快制定<运动员人身保护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死亡赔偿,这会造成补偿不足和预防不足,无法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精神损害赔偿采用统一标准,而财产损害赔偿则必须体现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修正后的<婚姻法>新增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这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是,这一制度仍存在值得商榷与需要完善之处.应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管理、保护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未尽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学校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何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作了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这是我们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对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做出规定,在运用该规定要求经营者支付"双倍赔偿"时,必须满足四个构成要件:其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其二,经营者须具有欺诈行为;其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要求消费者受到损失;其四,消费者提出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请求.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改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该规定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确立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金钱赔付方式.但规定模糊,计算标准不明确,欠缺操作性.立足于我国的立法及现实状况,文章认为将精神损害赔偿金标准定位为抚慰性标准,同时立法应明确具体量化标准规则,赔偿金额计算的具体量化规则的制定应受法治原则、平等原则拘束,或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解释的方式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20.
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或其他单位、人员等因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致使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教育法>第81条、<义务教育法>第16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6条和第47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23条等规定,以及<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共同构成了校园侵权民事责任承担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