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的活动正式实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显示了清朝统治集团被时代潮流裹胁,向着现代教育制度迈进了一大步.晚清学部第一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教育宗旨、学制课标准,统一制定初等小学教科书审定之标准、审定之项目、审定之时间范围、审定之科目数量及具体书名,旨在求得学校教学用书、教学内容上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对全国的新式教科书起到榜样与督促作用.  相似文献   

2.
1905年,清学部成立,并于总务司下设立审定科,主管审查教科图书,对编译局已经编辑之图书详加审核颁行。教科书审定力求保证质量,并对意识形态严加控制,以竭力维护封建统治。教科书审定制度的产生,只是清政府的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客观上宣告了近代有目的、有计划编审教科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4.
李娟 《中学教育》2009,(7):55-57,54
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中学教科书的编译,形成官、私分编教科书的局面。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译的中学教科书,注重编写的科学性、体例的创新性、内容的进步性,成为新式中学教科书的范本,并受到清政府的审定。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和对中小学教材审定制,这与清末民间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与印证。  相似文献   

5.
6.
民国初期为了振兴和发展资产阶级新教育,培养各类新式人才,以适应政体变更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需求,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各类教材也应用而生。针对教科书,政府实行了审定制度,虽然这一制度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明显局限性,但还是为教科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在审视这一现象时,应该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对基础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国家必须加强和完善对教科书内容、质量的监督和审查。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以及美、日两国教科书审定制度的概述和分析,提出有利于我国教科书审定制度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促进教科书质量的提高,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晚清新式教科书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而兴起的。有外国传教士编 ,也有中国人参与或独立编的 ;有私编的 ,也有官编的。此时的教科书处于中国新式教科书中的初级阶段 ,有其进步性 ,也有不足之处。但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出版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蒙学读本向近代教科书转变的过程发生在晚清。一般公认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蒙学课本》三编,还有1898年无锡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和吴稚晖等创办者编就的《蒙学课本》,是中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新学堂和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促进了教科书的诞生。文明书局20世纪初推出的一套“蒙学教科书”,汲取了西方分科思想,在学科设置上较明显地具有了近代学科意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按照学制规程来编辑课文,不论是规模的健全还是编辑的规范性,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晚清西式教科书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与人类其他文明一样,通过积累和传播而得到发展.从19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教会学校以及洋务学堂的发展,大量的西式教科书被引进.这些全新的教学用书,拉开了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发展的帷幕,并呈现出那个年代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探明甲午战争后,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新式学堂所编辑的蒙学课本的主要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此一阶段的蒙学课本具有传统蒙书和日本小学读本的双重身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继承和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编写特点,不仅在语体上使用浅显文言,而且在选材上广泛取材于传统蒙书。另一方面,其积极向日本小学读本取经,取材偏向于现实,编排上循序渐进,并引入了歌谣体。  相似文献   

12.
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是中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这一思潮影响广泛,引起了社会变局。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都提出了自己的重商主张,虽言论不一,但主要商业思想较为一致,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商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清末预备立宪,是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僚和先进的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的一场法制重建运动。他们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打破中国封建法制的立法传统,以民主思想对抗封建绝对主义的皇权观念,提出限制君权、兴民权,主张三权分立,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浅析晚清主流外交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国内、国际两种因素的制约,晚清主流外交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被动的演变过程,它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客观上也反映了近代中国险恶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伴随时局变化,学术也发生了转向,基本呈现出汉学由盛而衰、今文经学大兴、理学中兴而衰败的学术格局。透过科举考试来审视这一学术转向,不仅可以发现科举考试与学术转向之间有紧密关联,而且可以给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新颖视角。  相似文献   

16.
1905年开始的刑讯制度改革引起了清末朝野的广泛关注.以《申报》、《大公报》为主的社会传媒,针对废止刑讯谕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揭露了刑讯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刑讯制度的措施,并对刑讯制度改革执行不力的原因予以剖析.这表明,近代司法理念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人们的认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刑讯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在地方州县得以真正贯彻实施,法律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  相似文献   

17.
王炜 《培训与研究》2009,26(3):50-52,56
在清代,科举考试除常科外,还采用其他方式选拔人才,称为制科。制科是对常科的完善、补充和调整,也是在常科的基础上进行的科举改革。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博学鸿词科以及光绪年间的经济特科就是两次重要的刺科。透过这两次制科可以看到,清代执政者力图从考试内容、录取标准、考试思想等各方面对科举制度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后期,随着考生群体的逐渐膨胀,山东乡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至清末时经常在5%左右。由于捐输的次数与幅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人口规模庞大的背景下,山东乡试人均中式率通常低于浙江、江西、福建等科举大省,以及广东、河南、山西等科举中省。探讨清代后期山东乡试之竞争及乡试竞争的省际差异情形,对于当今部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的省际投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洋务学堂是在旧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观目的是造就洋务人才挽救清王朝的政治危机,但与中国传统学校相比洋务学堂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它对中国工业、军事和教育等领域走向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演说的主体既包含有政府官员、教育界与教会人士、专业的演说员以及新女性这些个体,也有以各类演说会为主的社会团体。演说的内容主要包括宣传军政改革与时事;改良经济、发展实业;改良社会风俗;革新教育等四个方面。相对于宣讲等其他社会教育方式而言,演说具有形式灵活,贴近听众;开展时间较早;数量大,内容丰富;煽动性强,影响多集中于演说前后等特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演说的主体和内容也受到了政府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