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凤  张毅蕾 《科技广场》2014,(6):223-225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纪承 《科教文汇》2014,(26):1-2
构建以“政府保障供给、社会全面协同、行业密切互动、高校全面负责”为基本内容的研究生质量保障“协同共治”机制将有利于行业高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海洋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广东、山东等海洋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海洋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已现雏形。采用比较和举例等研究方法研究山东发展海洋特色协同创新的优势和具体实践,分析传统的海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及"十一五"以来协同创新模式的表现和发展变化,通过分析提出新经济形势下应从四个方面推动海洋特色的协同创新并提出政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创新资源集聚度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借助野中郁次郎的SECI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知识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4个知识转化阶段中知识从个体到个体再到组织的转移过程。最后提出重视对协同创新中心成员隐性知识的挖掘、促进成员隐性知识的外显化、注重对成员显性知识的汇总、监督成员对组织整体知识的学习以及关注成员共享意识和信任感的提高等促进知识转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刘京  周丹  陈兴 《科学学研究》2018,36(2):279-287
加强产学互动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从微观主体--大学科研人员的视角出发,识别了我国产学知识转移的三类渠道--学术参与、商业化和人才转移,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体特征、组织氛围和外部环境三类因素的产学知识转移概念框架。根据来自四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我国大学科研人员产学知识转移参与决策的相关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大学层面对产学知识转移制度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产学知识转移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信息行业学会联盟为例,在分析联盟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学会联盟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种促进学会自身发展以及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的有效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三角地区31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协同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氛围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分别存在着完全的中介效应和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从图书馆馆藏现状的分析入手,阐述了这类学校对于馆藏体系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由核心馆藏、特色馆藏、一般馆藏和数字馆藏构成的馆藏体系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剧增,但从政策规划角度分析,面临研究结论纷杂,理论支撑不足的困境。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因素、合作层次以及创新模式三个角度,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以珠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为例,阐述三维分析框架对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探讨需要借助系统研究、实证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中部六省各类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现状来看,在集群协同创新系统中,特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特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设备的配置、软件平台的选择、数据库的组成、资源的整合等策略,还要注意特色化、互动性、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2.
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高校在“十一五”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面对世界科技创新潮流、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需求以及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必须从校际、校所、校企、行业特色出发加强协同创新,以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为着眼点,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入手,保障高校协同创新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环境的转换,容易因为情绪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原因产生心理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为承担大学生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合理过渡的责任,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和生命教育的视角,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保障,提出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思路。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健康导航体系的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勋 《科研管理》2019,40(12):323-326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改变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基础研究是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基础研究的累积性进步和突破性发展能够引领带动科学、技术和创新发生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进而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基础性、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及推动作用。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其应当承担起国家基础研究的重任,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在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每年划拨经费支持高校基础研究,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高校基础科研活动中,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类项目为高校基础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高校也在其资助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针对科研成效评价有许多的研究,比如按照论文、奖励、专利等成果产出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科研成效评价研究可以对本单位的科研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对比,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基础科研成效分析因而意义重大。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有着强烈的铁路行业特色。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内有着较大影响力。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高校基础研究项目成效进行了比对分析,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基础研究提供建议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大学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践行大学的三大功能,有利于自身快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地方自主创新能力.基于自身的特点,地方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原则应为"发挥优势、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发展目标要"少而精",具体措施要充分发挥特色研究、优长学科、创新团队、成果转化、学生创新等积极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发挥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省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实现研究生培养资源的优势互补、共享等机制的形成,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江苏科技大学于2018年暑期成功完成首届"走进江科大,共筑船海梦"——江苏省研究生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暑期学校项目。该项目依托本校最具船舶行业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组织申报、过程管理、课程及文化活动安排上构建了详细的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行业特色的品牌学校。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为相关学科、其他行业特色型大学举办研究生暑期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行业特色大学是指为了适应早期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形成的众多行业部门管理的单科性高等学校。随着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学科之间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因素推动了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的进程。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大学兴办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制约文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并在分析行业特色大学发展文科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兴办文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组建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前提,以教育部首批认定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作网络,对比分析组建前后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家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合作广度方面变化较小,成员单位合作也多为两两线性合作关系,且不少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并不是已有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提高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参与度,鼓励高校参与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破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将其视为获取资源的途径,应是今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邹栋林 《科技风》2022,(24):160-162
协同创新中心是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和优势,以及由目标引领、资源整合共享、任务共担、利益共赢、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专业建设和外部评价反馈等组成的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长效运行机制,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