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是推动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践为例,探索构建了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外循环和以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循环为主体的内外双循环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的方式与路径,以期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提升.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是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目前,虽然关于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关于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评价维度较为单一。基于此,文章结合行业企业需求,以社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导向,聚焦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现状与问题,构建了基于CIPP评价模式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以期在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水平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求建立更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课程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全力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以适应新形势下课程体系建设需求,对水力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从考核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展开探讨,促进水力学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双主体”,基本要求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课程目标双重性、课程内容跨界性、课程实施实践性、课程结构适应性及课程评价发展性的特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元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以人才成长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定位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核心元素,以产出导向和多方评价为驱动,从而达到以高质量课程体系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特征,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这一根本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理念、目标、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框架与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与教学活动设计、教育资源配置与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应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治理理念转变等方面推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优质、包容与公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刘莉 《教育与职业》2012,(35):148-149
作为高职的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实用英语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涉及评价方式的改变,而最能代表评价发展方向、促进高职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基于职业或工作岗位的外语交际能力的就是真实性评价。在真实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实用英语课程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进行改革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价值判断,能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学改革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是基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新评估背景下提出的,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手段。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以统计学为基础,有效地整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对专业相关课程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效果评价服务,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课程学习、督促学生自觉学习、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课程考核办法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相适应,存在多种弊端.以《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探索与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有效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等院校都开展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性课程,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需要。本文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修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大纲,以及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以期实现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学科目标。  相似文献   

11.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评价模式改革。课证融通作为推进这一制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高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等为切入点,阐述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以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单元,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教师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探讨、本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和兄弟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确立了以OBE教育理念引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构建基于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系数的地方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并运用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提升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界定职业汉语能力的内涵,从语言交流沟通是社会交往的首要前提;语言能力是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国际职业教育界关于关键能力认定的实践三方面论证语言交际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关键能力,提出了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在课程体系上提出建立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职业汉语、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为渗透性课程,以语言技能实训课程为延伸性课程的汉语课程体系,在评价机制上提出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性评价、参与互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质量评价,因缺少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案等,偏离了形成性评价的本意与初衷,本质上仍是“新瓶装旧酒”的传统评价模式。为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校企合作评价思路、构建校企合作评价长效机制、制定评价框架、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设计灵活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案和评价实施方案、制定二阶全段学习质量评价机制等,以构建“六方协同”的评价模式,制定评价结果应用方案,重视和利用科技及大数据等措施,改进高职课程评价。改革举措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针对量子力学课程中教法、学法及评价机制等存在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借助"雨课堂"和"学堂云"等一体化平台,对量子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探索和实践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出了高职园林类专业学生培养12个能力指标,建立了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链和标准链,构建了“双链双循环”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以园林技术专业和“园林工程施工”课程为例,介绍了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质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职行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该人才培养模式下,与此配套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行动导向课改思路从重构课程体系入手,重组课程内容,以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内容融汇素质培养。课程改革要点强调"形散神不散",建议实施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目标达成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组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确定了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将其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具体化,构建了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之间的支撑矩阵。课程组设计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细则,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针对达成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在外语教育中,专业英语精读课程建设一直是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支点之一。本文以如何优化精读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分别从改革教师话语、改革教案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提倡一种以文体分析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提高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本课题以高校体育课程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排球课程为例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并提出了自己观点、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