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动力学问题中,常常会出现临界状态,此类问题的解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极限法 在题目中如果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关键词时,一般隐藏着临界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常常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将临界状态及临界条件显露出来,达到尽快求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关于临界状态的问题,临界状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遇到这种问题总感觉到无从下手,难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临界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 什么是临界现象?所谓的临界现象是指:既可理解成“恰好出现”也可以理解为“恰好不出现”的物理现象.当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个转折点,而这个转折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临界状态.关于它的主要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物理系统(或质点)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叫临界状态.发生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临界状态前后,系统(或质点)遵守着不同的规律,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高中物理教材中明确提出的“临界温度”、“临界角”、“临界体积”都是例子. 从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形来看,明确指出的临界值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这几年高考题中常出现的临界值问题,常常是不明确提出临界值而又必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挖掘临界值,才能求解的问题,这是为了拉开差距,有利于选拔人才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教  相似文献   

4.
在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中,常常会出现临界状态的问题。由于解决涉及临界问题的习题需要较高的能力,在突出能力考查的大背景下,临界问题也就成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正确描述,对临界状态的判断与分析,找出处于临界状态时存在的独特的物理关系,即临界条件。而常见的临界问题主要有两类:  相似文献   

5.
物理系统由于某些原因而要发生突变时所处的状态 ,叫做临界状态 .突变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临界状态前后 ,系统服从不同的规律 ,按不同的规律运动和变化 .如光学中折射现象的“临界角”、超导现象中的“临界温度”、核反应中的“临界体积”、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静摩擦现象中的最大静摩擦力等 .在中学物理中像这样明确指出的临界值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但在高考题中常常是不明确的提出临界值而又必须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临界条件、挖掘出临界值 ,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对如何找出临界条件进行了认…  相似文献   

6.
临界状态是指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突变或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这种状态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在动量和能量相结合的问题中,经常会出现临界状态,“速度相等”是此类问题共同的特点,同时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处理此类问题,通常要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的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 (过程 )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 (过程 )时 ,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 ,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 .许多临界问题 ,题中常用“恰好(不 )”、“最大 (小 )”、“至少 (多 )”……等词语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但有时题中并未出现类似的暗示 ,我们不妨把这类问题称之为“隐性”临界问题 .在处理该类问题时 ,教师经常采用“极限”的思想进行分析 ,鹿得临界条件尽快展现 .但对于学生 ,在隐性临界问题中 ,极限的思想并不易想到 ,有时也不易理解 .为此 ,笔者结合不等式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解答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由于概念不清,思考不周全,常常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一、运用“Δ”时,疏忽化方程为一般式  相似文献   

9.
物体平衡涉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平衡中的“三值”问题(临界值问题、极值问题、终极问题)的探究,复习中应加强这方面训练,注意灵活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掌握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及特殊求解方法.一、物体平衡中的临界值问题物体的状态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为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也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平衡状态将要变化的状态,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临界条件.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作出某一假设,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列方程求解.例1如图1所示,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0N的细线OA与竖直方向成45°,能承受最大拉力为5N的细线OB水平,细线OC能承受足够大的拉力,为使OA、OB均不被拉断,OC下端所悬挂物体的最大重力是多少?思路分析当OC下端所悬挂物的重量不断增大时,细线OA、OB所受的拉力同时增大.选O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利用假设法,假设OA或OB分别达最大值时,分别求出悬挂物体重力的最大值,从而得到结果.假设OB不会被拉断,且OA上拉力达到最大值,即...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实践证实: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地理成绩普遍好;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地理不仅吃力,还常常闹出笑话,甚至出现政治性的错误.一般表现是,回答老师提问时,结结巴巴,不会分析问题;答卷时,错别字多,用词不当,文理不通.从下列实例中可略见一斑。一、字1、漫不经心,滥写错别写.如把“安徽”写成“安微”、“攀枝花”写成“樊枝花”、“沪”写成“泸”、“岛”写成“鸟”等。  相似文献   

11.
阮小倩 《物理教师》2006,27(8):4-17
电场中“线球”模型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此类试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线只能产生拉力不能产生支持力,所以这类问题往往需要讨论临界状态,因此难度较大.下面按”线球”模型运动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解析,供读者参考.类型1:电场中“线球”模型的平衡在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个问题中至少含有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些变量在定义域内任意取值时,或证明另一些变量具有某一性质,或求出另一些变量所具有的性质,这样的问题称为“任意型”问题。“任意型”问题已多次在高考中出现(如 89年理科第23题,90年理科第26题),由于这类问题本身变量较多,再一经“打扮”就常常使学生信心不足,不知从何入手,得分率极低.那么究竟怎样解这些问题呢?一般地,处置“任意型”问题有下列一些思维对策。一、“特殊——一般”的对策既然“任意型”问题中有一些变量可以取其定义域内的任意值,我们不妨以特殊情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化学里,常常会出现加号、减号、箭号等符号,它们同样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教学中,加强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同学往往对这些符号分辨不清,使用不当经常出错.现将初中化学常出现的一些符号的意义说明如下.1.“△”表示加热,温度范围一般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范围(500℃左右).在化学反应中无催化剂存在时,“△”一般写在=上面,如H2+CuO△Cu+H2O;若有催化剂等其它条件时,“△”一般写在=下面,如2KClO3MnO2△2KCl+3O2↑.若反应时的温度超过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即在化学实验需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的火焰来加热的,一般用“高…  相似文献   

14.
当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临界状态,此时满足的条件叫临界条件.物理解题中如果能以临界状态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临界条件,就找到了一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以“速度相等”为突破口,分析临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难学,原因是物理科目除了概念、定理、定律等纷繁复杂外,更主要的是物理题目寓意深刻、模型多样、情境复杂、运动状态多变,致使学生看后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在求解物理问题时,能够把握好临界状态,就能轻松破解题意,使问题迎刃而解。这里所说的临界状态是指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者从一个物理过程转入到另一个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恰好出现”或者“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曲线运动非常复杂,高中阶段在求解曲线运动问题时常常用到把曲线运动问题转化成直线运动问题,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运动的分解.“分解”在高中物理中处处可见,如“力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加速度分解”等.“分解”的思想主要体现“等效替代”.但是有时在求解同一道题时,利用不同的“分解”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逻辑联词“或,、‘且,、.非”在初等数学中便用频繁.也许由于其含义较浅显,教材中一般不作专门的陈述,学生也不甚重视,作业中时常省略,但实际上遇到有关问题时,学生常常相当困惑.如例1(1)不等式“3》3”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8.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认为:“数学的本质是不断地抛弃较特殊的概念,寻求较一般的概念;抛弃特殊的方法,寻求一般的方法.”确实,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数学的本质就是寻找“多”中之“一”,以最为普遍和一般的方式来解决一系列特殊问题.然而,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通过考察问题的特殊情况,来获得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特值法.  相似文献   

19.
进入高中学习,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内容是集合,对于初学者来说,集合中“空集”是较难理解的概念.在解决集合中有关问题时,特别是求参数范围时,常常由于少考虑到“空集”这个因素,使得问题的求解变得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可以这样说这类问题的求解错误都是“空集”惹的祸.鉴于此笔者想对“空集”进行一番“说三道四”,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一、“说三”:说一说空集概念的三个方面一说空集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在解数学题时,一些同学往往习惯于从问题的局部出发,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然后再各个击破、分而治之.殊不知,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法,常常导致解题过程繁杂、运算量大,甚至半途而废.其实,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往往能发现问题中隐含的某个“整体”,利用“整体”对问题实施调节或转化,常常能使问题快速获解.一般地,我们把这种从整体出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整体特征,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解题思想方法,称为整体思想方法.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整体联想、整体设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